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1 页
小学生打架如何处理
小学生打架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2010-10-25 19:12:21|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亲爱的家长朋友:
晚上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有关一年级学生下课互相打闹的现象。开学至今,我屡次听到有同学来向我告状、反映谁谁谁打他(她)。打同学是一种十分恶劣且不文明的现象,借此应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重视。通过观察与了解,我发现打闹现象主要集中在个别男生中,也不乏有个别“野蛮女生”。每当俞老师把某某打同学的孩子叫到身边进行谈话时,发生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第一、被告状的孩子不承认自己打了同学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打了同学;第二,告状的学生也说不清他为什么要来打我,无法说清楚两人有何矛盾或不开心的事情。
基于此,我得出,孩子们之间的打闹是无意识的,但是屡次发生必须引起我们的强烈重视。
为此,我也查了相关儿童心理学资料。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指以口头的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使人丢脸,是攻击性行为;捏造谣言,诬陷他人等间接攻击他人心理,也是攻击性行为;用拳头、木棍打架同样也属于攻击性行为的范畴。
小学生的打架一般都是些小打小闹,而且打架的数量较少,他们大多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学生打架现象对其品德的形成,对其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影响。还有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又由于年龄小的因素,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
所以下课打架事件,必须要请各位家长引起相当大的重视。尤其是男同学的家长,切不可因为孩子说不清楚为何打架或者不承认自己打架而轻易宽恕孩子,让他渐渐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一定要把不好的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
学生打架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
l、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的两重性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国内外学者,心理学家对独生子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实验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具有两重性,他们在智力上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的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和弱点,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差,遇事较激动,感情用事,且好发脾气,比较任性。
2、受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宝,个个都优秀,荣誉的光环时刻环绕着他们(爸爸妈妈的夸奖与宠爱,使孩子‘昂首挺胸’)。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他们的“任务”不光是“玩”了,还多了主要的任务“学”。学习成为孩子首要的“任务”,没有了幼儿园时的小红花,少了“都是好孩子的评语”,他们的生活里出现了“分数”,出现了“班长”、“小队长”之类的词语。特别是刚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对这种学习环境不能马上适应,当课堂上孩子没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时,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试卷上没有100分时,孩子渐渐感受到了“地位”这个词的含义。其中,有的孩他们可能学时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不高,有时,测验考试以后,同学在议论成绩时,他们总觉得同学们在取笑他们,于是,经常捕风捉影。有的生理有缺陷,他们希望同学们能尊重自己,例如:有口吃现
小学生打架如何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