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对流出地对农村经济影响评价研讨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人口增多,土地的有
限性,以及土地边际收益的递减,将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随
着工业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加大,城市工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
动力,从而实现二元经济的转化[0。正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所述。改
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资
源有限,加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限,使劳动力不能就地转移,农
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量
农民工的参与。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推力和城市需求大量农民工的拉力
下,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1984 年中央提出的农村工业适当集中于城镇,
进行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落户的试点,从此拉开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经商的序幕。上世纪 80 年代末,由于粮食价格普遍下降,乡镇企业的效
益持续降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为了提高
自己的收入水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90 年代,农民进城务
工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全国工会、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到 2004
年底我国农民进城务工的数量达 亿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
进,在今后 10 年间将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也就是说农民
工的规模还要不断扩大。
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它的出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可否认:农民工流动为流
入地的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带来廉价的劳动力,给流入地区经
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中国
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 2005 年的一份报告可知:改革开放近 30 年,劳动
力流动对 GDP 贡献率达 21%;从就业人数看,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
%,商业和餐饮业的 %,加工制造业的 %,建筑业的
%Z。但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也给流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影响和冲击。农民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不仅获得了比在家乡务农更高
的收入,同时也学到了知识、技术,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这些对于提高
农民收入、促进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
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全方位渗透,加上传统的户籍制度
等对劳动力约束的制度逐渐放松,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
力(绝不仅仅是剩余劳动力,很多农村是青壮年劳动力倾巢而出)加入到外
出打工的行列,给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引起理论
界和决策部门的关
农民工对流出地对农村经济影响评价研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