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LT
《光明行》这首二胡独奏曲,系已故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于一九三一年春天写成的作品。乐曲旋律铿锵有力,气势雄壮豪迈,富于激情。它是我国近现代民族音乐中一首独特的,富有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它表达了作者及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变革现实的抱负、理想,以及不怕挫折,坚持探索光明和进步之路的信念和意志。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金蛇狂舞》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由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乐曲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该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情绪欢腾激越,表现出我国传统节日中舞龙耍狮时火热欢腾的情景,象征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3)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春江花月夜》
§ 由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称为民族乐队,也叫
题段落。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开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
丽景致。
§ 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
显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 第九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节奏由慢而快,力度由弱而强,乐器由少到多,逐一
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
§ 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转入“尾声”。
§ 尾声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使人沉缅于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4)管弦乐曲:《春节序曲》、《北京喜讯传边寨》
§
由西洋管弦乐器组成的乐队称为管弦乐队,也叫“交响乐队”。近代大型的交响乐队通常由下
列几组乐器组成:
§ 1)弦乐器组:包括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等;
§ 2)木管乐器组:包括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 § 3)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 4)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三角铁、大鼓、锣、排钟等。
§ 注:有时根据作品需要对上述乐器可进行增减,如加用钢琴、竖琴、木琴等或是加入民族乐
器。
§ 人数:由数十人到百余人不等。 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 1、作者:李焕之 § 2、《春节序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以及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它
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节奏鲜明热烈,因为作品是根据延安过春节时的情景而来,所以非常富有节日的喜庆气氛。
§ 它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 3、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4、分段赏析:
§ 第一大部分的音乐,通过多种音乐表现手段,使人联想到节日期间热烈、欢腾的群众性集会
场面。
§ 第二大部分音乐,主题采用陕北秧歌调《二月里来打过春》,抒情优美,亲切动人。
§ 这段旋律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好前程的憧憬。由双簧管、大提琴、小提琴分别
主奏,三次出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第三大部分是第一大部分的缩减再现,乐曲在欢乐沸腾的情绪中结束。 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 § 1、作者:郑路、马洪业。
§ 2、背景: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热情地庆祝。郑路
创作了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共同改编为管弦乐合奏曲。
§ 3、表现内容:乐曲表现了当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边寨时,万民欢腾,热
烈庆祝的情景。
§ 4、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5、多段体曲式结构
§ 引子:小提琴微弱的震音仿佛是传来了北京喜讯的电波,圆号优美辽阔的旋律,象征着小伙
子激动地吹起了“牛角号”,号声在山谷中回荡,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山寨顿时沸腾起来,人们愉快地跳起了欢庆胜利的舞蹈。
§ 主题一: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曲调。展现出一个只热的群舞场面。重复出现,舞兴更加高
涨。
§ 主题二:曲调活泼、诙谐。可以想象:这是姑娘们在纵情欢跳,脚脖上一串串小铃铛在哗哗
作响。音乐力度忽弱忽强,犹如人们的歌声笑语忽高忽低,此起彼伏。
§ 主题三:旋律抑扬流畅,灼热的情绪进一步高涨。 主题四:
《十面埋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