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线》观后感
导语:不同于美国的大多数战争片,《红色警戒线》讲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整体的团结与勇气,面对困难时的意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红色警戒线》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红色警戒线观后感【1】
全篇的第一个镜头是通过一只由陆地潜入水中的鳄鱼拉开序幕。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地面斑斑的青苔,荷塘表面的浮游植物共同构置了画面饱和的色彩基调。鳄鱼从画面左上方进入观众视线,以对角方向移动,不仅使静态上构图具有动势,更由于河岸与水面高度的落差,使得观众感到鳄鱼由陆地进入水中的主动性与必然趋势,而陆地与海洋,拓展而言即土与水,在整部影片中是具有深层的代表意义的。随着镜头的推进,鳄鱼的头部与画框处于平行定位,将画面等分,至此,伴随景物在从陆地到水塘的位置转变过程,画面的构图完成了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转换。鳄鱼进入水池后,镜头并未完全结束,鳄鱼在观众的视线中稍作停留才真正消失在澄碧的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整个镜头,便是全篇的一个缩影,一个故事主人公们的命运以及思想上的缩影。
与其说维特是一个纯洁,拥有美好信念的完美主义者,不如把一切归结为他有着一颗孩童一般的心。电影开始没多久,维特便对母亲临终前情景进行了一次主观形态上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他对母亲的依恋。开始时是一个特写镜头:母亲一边握住维特手的,一边轻轻地抚摸,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然后镜头位于维特身后,维特进似乎被处理成了半身剪影效果,在画面上形成了一部分阴影区域,并且将画面两分,左面画幅较小,且根据室内进行曝光,造成左边区域中窗户的过曝光,在内容上隐喻天堂。右边将近2/3的重要画幅内是维特卧床的母亲,不对称的构图表现了维特在主观上对不同事物的价值衡量。此时母亲正伸出一只手臂,努力起身,这是她在蒙召主的召唤。摄像机按照母亲伸手的趋势运动方向向左橫移,随着左边画幅的增加,一个穿着白色裙子的小女孩逐渐进入观众视线范围。配合音效上的心跳声,镜头落在女孩胸部,随后伴随女孩手指在母亲胸前的轻压,心跳声戛然而止,意味着母亲生命的终结,也从此不难感受出女孩扮演的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角色。随后镜头上摇,展示的是直接透过天花板的天空。结合电影一开始维特眼中的土著人生活场景,多数是父母与子女的场景(看着一对对母女、父子之间和谐美满的生活场景,维特眼中不自觉流落出羡慕)考虑,维特的孩童之心可见一斑。因此,不难理解维特对死亡的理解,他对美好信念的坚持,对世界正面的解读以及其最后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的背离后主动走向死亡的原因。
造就维特对存在另一个美好世界信仰的便是这个美丽小岛上的原始部落。所以在影片伊始,导演便利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了对岛上环境和人们和谐景象的描绘。这种描绘也与下文对战争场面的表现在色彩与构图上形成反差,从而强调战争对和谐的破坏,也通过与之后维特再次接触原始部落,人们前后反应具有反差的联系,控诉战争对人精神与交流上的影响。
一颗巨大的树,根系发达,粗壮的根部盘曲于地表之上,形成类似正三角形构图,一种敦实稳定稳定之感油然而生,十分切合所要营造的平静坦然的氛围。之后的一个空镜头展现的是大气透视效果中被茂密的枝叶遮住的太阳以及阳光透过树枝所成的缕缕光线和斑斑驳驳的光影。通过小幅度仰机位平移,原本处于画面左方的太阳向中心平移,直至中央,构成对称构图,进一步表现自然中的平静与和谐。通过
《红色警戒线》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