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LT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五中学 沈顺葵
教学情况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本文言文单元中的一篇游记。高二的学生在经过高一的学习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悟能力。课前已布置学生预。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讨论、写作
教学媒体:电脑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扫除文字障碍。(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文章中哪句话说明?本段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志”;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本段议论的中心:要有志,尽志而为。
设计意图
回顾以往所学诗歌,创设情境,明确本课内容。
回顾课文结构内容,复习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举例说明。
(3)研读第四段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4)学生齐读3、4段(第3、4段写了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的人生道理,通过读去再次领受。)
3、探究写作特点
(1)3、4两段都是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了人生哲理。作者是从哪些具体的小事、游山细节感悟到的呢?请找出前文所一一照应的句子。
理
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有穴窈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则其至又加少矣。”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疚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教师示范背诵,增强学习信心。
从旧知识启发学生,温故知新。
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板书)这样写跟直接陈述道理相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教师引导:要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四)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
两个道理:(1)要有志,尽志而为
(2)深思而慎取
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拓展思考:我们除了要学习课文提到的两个道理,以及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把课文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深刻理解。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再次感悟文意。
“因事见理”的写作方法外,在王安石创作本文的层面上,我们还领悟到作者的什么精神?
【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的“写作精神”——慎取生活,深思人生。
有关资料——“他(王安石)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人生”中,也就是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臻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