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页,课件共53页
(一)乌尔曼的理论贡献
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在1950年代中期对空间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提出了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点:互补性、移动性和中介机会。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页,课件共53页
互补性:当某一区域有剩余的某物质恰为另一区域需要时,这两区域互补,存在的前提是自然资源和人文、经济资源的区域差异;
移动性:物质要素在两地之间的运动。要素须具备可移动性,移动须克服的主要障碍是距离。
距离增加,移动的时间和成本的耗费必然增加,即空间相互作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第三页,课件共53页
中介机会:例 x 和 y 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移动性,便显出二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空间相互关联,然而,如果出现 z ,z 和 y 之间也具有互补性和移动性,那么 z 就介入x、y 之间的联系,而且,z 、y 接近,这就大大限制了x、 y 之间的要素流量。类似 z 这样的点的存在,称为中介干扰机会。三者共同影响着空间相互作用。
X
Y
X
Y
Z
第四页,课件共53页
(二)距离衰减规律
距离衰减规律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其实质是地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减低。距离越大,相互作用量越小。
第五页,课件共53页
(三)基本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L i j = k · (p 1 · p 2 )/ d i j 2
L i j:两个区域间或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k :经验常数;
p 1 · p 2 :要素(如人口、经济规模等)的衡量指标;
d i j 2 :指两要素相隔的物理距离或成本消耗、时间
消耗等。
第六页,课件共53页
二、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基本效应(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基本机制)
空间活动中要素的关联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功能上的联系,反映在要素之间功能上具有互补、协调、配合等关系;
二是反映在空间组织关系上,要素在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确定了它们的空间组织与关联性及其空间组合形态。
第七页,课件共53页
(一)区位指向效应
含义: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某种特定区位的趋向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能源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运输指向
第八页,课件共53页
作用机制:
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而布局,构成了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态
第九页,课件共53页
(二)集聚与扩散效应
1、集聚机制
1)含义: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集中趋向与过程
2)形成原因;
◎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相同性或地域一致性;
◎ 经济活动内在联系的要求;
◎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第十页,课件共53页
区域空间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