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热点问题的拷问与反思论文.doc历史高考热点问题的拷问与反思
20世纪史学的发展历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和大众化。历史学在综合化和大 众化过程中,诸多学者多次提出历史学不能迷失自我,不能被异化的关键唯有保持求真精神。 然而,史学大众化的浪潮也使历史学以致用的功能得到刺激和鼓舞,高考的历史试题也颇受 影响。课改后历史试题的命制呈科学、综合、自主、稳定的特点。历史的试题命制,许多评 论者认为必须要体现与时事结合的时代性。所谓的时代性就是命题专家结合当今的热点问 题,以及历史学科的考查要求,以比较隐蔽的方式折射现实问题。这种考查方式,被评论者 欢呼为历史学科的价值体现、史鉴功能。然而,诸多急功近利般的所谓时代性,同史学的本 质——求真已相去甚远。
2010北京文综39题中提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 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评论家总是及时说这是高考的现代气息如何浓厚, 体现关注现实的时代性。如“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使全人类都开始面对和思考全球气候变暖 这一话题,作为高考选拨性考试没有回避这一重大时政问题”。
可是,命题者本身要思考的是:全球关注所谓气候变暖这一命题本身是否能够成立?谁 最有资格谈地球时间的气候变暖呢?
一、气候变化正常,没有史料能证明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时间的气候变化是再正常不过,没有准确有力的史料证明全球气候变暖,更没有科 学的依据已证明全球气候变暖。
197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气象学博士竺可桢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 究》,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无疑能侧身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誉之为 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竺可桢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文提到“近三千年 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 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这是不对的” [1]。
竺可桢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在历史时期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
的可靠记载。在这方面,只有我国的材料最丰富。" [2]换言之,谁最有资格对气候变迁 提供可信的材料,当然是文化未曾中断的中国。我国一些所谓的专家采信几近无人知晓的英 国东英吉利大学的数据,论证地球气候的变暖,实是舍近求远的行为。
从上图可见,我们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气温明显高于今天,如夏商、西汉等时间段。河 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豫”字本意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意思,说明在古代河南曾经生活着 大象的物种。众所周知,史学家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刘彻时期,《史记》的《货殖列传》栩 栩如生地反映当时巨商大贾的经商踪影,他们的足迹记录着当时我国的经济作物的地理分 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汉武帝时,我 国亚热带植物橘、漆、竹的地理分布为:橘生长在江陵,漆生长于陈夏,桑之在齐鲁,竹之 在渭川。对照我国现在亚热带植物橘、漆、竹的地理分布,我们很易发现汉武帝时的亚热带 植物,分布要远比今天的靠近北方。史料充分证明那时地球的温度比现今高许多,公元前何 以证明地球的气温一定会变暖呢?
二、决定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碳排放还是太阳活动
虽然,碳排放对气温的影响已被许多的高考命题专家采用,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 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造成气温上升提出不同的意见。中
历史高考热点问题的拷问与反思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