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加强诊疗过程中 查对管理
二、建立使用腕带识别制度与操作程序
三、建立健全病人交接制度
四、病区用药安全 管理
五、医务人员之间 沟通管理
六、加强手卫生 医院感染管理
七、加强无菌物品、器械安全管理
八、加强患者跌倒防范与管理
九、加强患者压疮防范与管理
九、加强输液帮浦 安全管理
十、加强患者压疮防范与管理
十一、加强管道脱落防范与管理
十二、加强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报管理
十三、加强护理标识 管理
为深入加强护理步骤管理, 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保障患者安全, 特制订以下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一、加强诊疗过程中 查对管理 1、建立健全医嘱查对制度, 实施三查七对、输血查对、手术查对等, 完善患者识别关键步骤。 2、临床科室 (1)实施医嘱时要进行“三查八对”: 三查: 服药、注射、处理前查, 服药、注射、处理中查, 服药、注射、处理后查; 八对: 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使用期。 (2)输血前, 需两人进行“三查八对”。三查: 查血液使用期、血液质量和输血装臵是否完好; 八对: 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液种类、血量, 确保无误方可输入, 查对人、实施人双署名, 输血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输血毕, 血袋保留二十四小时, 必需时送检。
3、手术室 (1)接患者时, 与患者所在科室护士共同查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纪、诊疗、手术名称、手术方法、手术部位与标识、血型、药品过敏及术前准备完成情况, 确定风险预警及点交术前用药和所带病历资料及患者个人物品。
2)入室后, 妥善安置患者体位, 衬垫适宜、避免皮肤烧灼伤及压伤,约束带松紧适宜、避免肢体过分外展。发觉异常立刻汇报手术医生,并统计于手术清点统计单。 麻醉实施前: 护士与手术者、麻醉师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查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纪、病案号)、手术方法、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验、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品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3)切皮前, 实施“暂停”, 再次与手术者、麻醉师再次查对接收手术者姓名、诊疗、手术名称、手术方法、手术部位与标识, 检验多种仪器设备, 确保手术器械、物品准备齐全、性能完好后方可开始手术。 (4)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 手术, 要在术前、缝合体腔前、缝皮前清点全部敷料和器械数, 包含术中增减 敷料和器械, 查对无误并统计。 (5)术中所采病理标本, 巡回护士与手术者查对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妥善保管,立刻登记,按时送检, 标本送检过程中各步骤严格交接查对, 并双方签字。
(二)建立使用腕带识别制度与操作程序确保护理方法实施 正确性 1、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意识障碍)无自主能力 重症患者、新生儿及儿童、语言表示有障碍者、急诊抢救 患者, 均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 载体, 查对患者 依据, 必需时与陪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再次确定。
2、“腕带”标识应注明患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纪(出生年月)、住院号、诊疗、药品过敏等基础信息。 3、急诊科、ICU、CCU、内科重病人、老年患者、有精神症状 患者、儿科、新生儿科使用粉红色腕带; 外科手术患者使用蓝色腕带, 在病人手术清醒并过危险期后摘除。 4、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 实施者应与患者(或家眷)沟通, 作为最终确定 手段, 以确保对正确 患者实施正确 操作。 5、标本采集前, 应最少同时使用资料信息识别姓名加护士问询姓名或呼叫患者姓名加问询患者姓名等两种识别患者方法, 不得仅用床号作为识别 依据。
(三)建立健全病人交接制度, 完善关键部门转运患者步骤及交接程序 1、在急诊与病房、急诊与手术室、急诊与ICU之间, 在手术室(麻醉)与病房、手术室与麻醉清醒室、手术室(麻醉)与ICU之间, ICU与病房之间, 产房与病房之间, 建立规范 、可操作性 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方法, 并对交接和识别有完整 统计。 2、交接和识别统计内容应依据不一样关键步骤分别制订, 应包含: 交接科室与交接人姓名, 离开科室与抵达科室时间, 住院号、姓名、性别、诊疗、简明病情、生命体征, 多种管道, 药品及诊疗, 全身皮肤情况(指卧床病人及昏迷病人), 护理文书, 现在所采取 关键诊疗和护理方法等关键信息。 3、交接程序: 按病人识别信息及生命体征, 多种管道, 药品及诊疗, 病人 全身皮肤情况(指卧床病人及昏迷病人), 护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