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时饮酒理想的饮酒模式?
每天用餐时饮酒是公认的理想饮酒模式,可以延长吸收过程和增强持久性,从而减弱餐后血糖峰值。然而,严格意义上来讲,大部分支持这个理论的研究都开展于高收入国家,脱离了南美、非洲和亚洲(除了中国和日本)。
在这方面,梁等在最新一期 Circulation 杂志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生活在南亚和中东地区的饮酒者并没有因为饮酒而享受到预防心梗的待遇。INTERHEART研究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监测生活方式对人类疾病的影响。其在早年就指出了南亚地区饮酒影响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异,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拿出数据来证实这个理论。
如今,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饮酒现象愈加严重(见图1A),梁等的理论若是事实,那么求证这个“南亚悖论”则迫在眉睫。
图1A 2006年-2010年内饮酒人口变化
时下的理论确实表明了适量的饮酒具有潜在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见图2)。
图2 酗酒与心血管疾病的代谢途径
然而,这个福利并没有惠及到南亚地区,即使大部分饮酒适量,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仍然日益增加。
有人认为是酒精代谢的基因不同,使得基因编码的产物——酒精降解酶不同,如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2。但梁等认为说不通,因为这种怪象在离开南亚的移民身上却消失了!
印度的一个大型研究也表明了:酒精的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豪饮的原因,即使适量也有影响。而南亚也有着独特的饮酒文化,他们大多数喝的是自家酿造的酒,几乎都过量饮用烈酒。
酒,是导致超过200种疾病和损伤的帮凶,也是美国第三大导致早逝的根源,甚至号称是介于15-50岁的男性的“第一杀手”!心血管疾病是导致饮酒者死亡的关键性因素(%)。
且不说南亚,在西方国家和和俄罗斯联邦地区,因饮酒而死亡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见图1B)。
图1B 与饮酒有关的全因死亡人数
INTERHEART研究发现:一天之内男性和女性各饮酒4次和3次,会造成短期的伤害。过量饮酒会导致快速的血压上升、瞬间的氧化和促炎症反应、受损的纤维蛋白溶解和短暂的心脏节律改变,以增加组织器官的氧供。血小板反弹现象产生可逆的促凝阶段和脆弱期,简而言之,整体呈现延迟状态。
此外,酗酒会干扰几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的吸收、代谢和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因此导致不规律或者延迟服药,进一步扩大负面影响。
INTERHEART研究提到,>65岁的人群更容易因偶尔酗酒引发损伤效应,而酒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和愈加常见的酒精-药物干扰效应,也更加更加合理地解释了这点。
INTERHEART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病例对照研究所采用的对照组,是从医院、社区和患者的家属或探望人员中招募而来的。但是,一个子分析研究对此持反对意见,其反对这种不均匀的登记程序对关键发现所起到的有意义的影响。
对饮酒的短期影响的诸多分析研究发现,将心梗前24h内饮酒量与心梗前24h-48h内饮酒量作为惯常饮酒模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是不妥的,研究急性酒精效应不能照搬24h截止模式。但日常采用的病例交叉研究(即以自我报告的长期饮酒量作为参考)又不如这种比较有说服力。
最终,INTERHEART研究也没有记录酒精的数量、酒精饮料的类型或者以往的饮酒行为,因此而错失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果的机会。本质上来讲,与流行病学研究相关的问题同样也适用于INT
用餐时饮酒理想的饮酒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