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功(2) 功率》教学设计
浦东外国语学校 董万黎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了“功”的知识后,在比较物体做功快慢时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这个概念在本套教材中属于理解级的知识点。由于它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引入这个概念并不困难。教材活动卡的安排意图是想首先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功率的生活意义进而理解物理意义。然后通过讨论比较做功的快慢,进而进行活动的探究,建立功率的概念。最后通过例题解答完成对功率概念的辨析和应用。
但是,由于仅仅是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分析类比又不能完全科学地反映功率的概念。因此,我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增加演示实验,来比较在做功大小和时间不同的情况下的做功快慢问题。试图改进活动卡设计中关于登楼的活动。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由于课时安排1课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改进实验手段是一个关键,所以DIS的尝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本节课前已经经历了1次概念形成过程——速度的学习,并学习了如何利用s-t图像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因此,已初步具有了科学实验、科学分析的能力。但是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这种概念形成的科学学习过程。科学实验,科学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前一课时功的概念的抽象性对学生的一些理解造成的障碍还会对功率的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课前需通过提问进行复习帮助部分学生解决理解性障碍,顺利进入新课课堂。
另外,DIS实验在《声音》一章中的应用,已经让学生对这种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与技能:
理解功率;知道它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会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并估算各种不同情况下功率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到实验研究分析W-t图像形成概念,再到开展活动应用功率知识的学习过程,逐步理解功率的概念;
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分析生活现象,设计活动方案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机械功率概念
2.教学难点:形成机械功率概念的科学过程;
3.关 键 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资源:
教师:电脑投影设备、白板、DIS软件和设备(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学生电源、小车、电动机、动滑轮、轨道斜面、多媒体课件。
学生:哑铃、米尺、班级作业本、秤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本课时用活动引入、实验演示、图像分析和活动运用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搬哑铃的活动复习机械功,并引发对做功快慢的思考。随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促使学生思考当做功和时间均不相等时如何比较。因此,可以通过DIS实验研究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的快慢,分别分析快慢相同和快慢不同时,做功和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W-t图像分析找到斜率,引出功率的概念。最后通过招投标,安排各个小组完成估测人的各项活动(搬实心球、抬作业、俯卧撑、举哑铃)的功率。通过运用功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时,通过活动现象的总结,辨析功率的物理意义和定义,
功率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