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二)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一)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
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向。
(一)导课:
多媒体播放 flash MTV 《常回家看看》。
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 ,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
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 “回家”已成奢望。
(二)三维学习目标展示。
幻灯片显示:(内容见前)。
(三)资料助读: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1 / 6
幻灯片显示: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 1999 年第 1 期,获 99 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 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
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 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二、整体感知
(一)分角色朗读,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 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 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理清剧情,明确: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 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 “枣儿”的往事, 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
(三)师总结: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
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 ;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
枣儿优秀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