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zhàngf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第1页/共17页
第一页,共18页。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cán jiǔ)。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第2页/共17页
第二页,共18页。
昨夜雨狂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fēngyǔ)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fēngyǔ),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第3页/共17页
第三页,共18页。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
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
此后(cǐ hòu),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
第4页/共17页
第四页,共18页。
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
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shūxiě)了惜花的心情”。
第5页/共17页
第五页,共18页。
作者为什么说“浓睡不消(bùxiāo)残酒”?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酒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jiùshì)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不消残酒”为“惜春”伏笔。
第6页/共17页
第六页,共18页。
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shìwèn)”的“试”字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yúshì)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第7页/共17页
第七页,共18页。
“试问”的结果如何(rúhé)呢?“却”字有何内涵?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以卷帘人对花事之淡漠对比反衬(fǎnchèn)主人公惜花情深,又藏问于答,含多层曲折。
第8页/共17页
第八页,共18页。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lǜ féi hóng shòu)。
第9页/共17页
第九页,共18页。
“应是”包含了女主人怎样(zěnyàng)的心理?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biǎomíng)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第10页/共17页
第十页,共18页。
如梦令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