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地貌冻土及冰川地貌地质工程 1004 班 1009040424 伊磊 2013/1/1 冻土地貌摘要: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研究冻土地貌, 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一、引言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 年平均温度在 0℃以下, 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 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 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 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 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 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 ,统称冻土。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 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 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 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 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 称衔接多年冻土,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 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 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 0-20cm )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 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 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 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 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 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冻土的分布规律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 215 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总面积的 %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 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 自高纬度向中纬度, 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 厚度不断减小, 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如欧亚大陆极地区域冻土出露地表, 厚达千米以上, 年平均地温-15 ℃; 到北纬 60 ° 附近, 冻土厚百米左右, 地温升至-3 ℃—-5 ℃; 至北纬约 48 °, 冻土厚仅数米, 地温接近 0 ℃。在我国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纬度相距一度, 冻土厚度相差 10-20m ,年平均地温差距 — ℃。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 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 冻土埋深愈浅, 厚度愈大, 地温愈低。我国西北部山区, 每升高 100-150m , 冻土埋深减少 20-30 m, 厚度增加 30m, 地温降低 1m。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经常受到海陆分布、组成物质和地貌部位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大陆性气候虽不利于冰川的成长, 却有利于冻土、冰
冻土和冰川地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