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羌人的图腾印记——东汉双耳羊头纹陶罐东汉四足双耳羊头纹红褐陶罐古老的文明一如青衣江水源远流长,位于西南地区民族走廊的雅安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是民族聚居与文化交融的地方,尤其是宝兴一带,更是神秘的“青衣羌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在这个他们生产、生活的地方,是否留有他们的文化图腾与印迹呢? 在市博物馆二楼的“辟疆拓土”展厅内,展示了出土于宝兴陇东石棺墓葬群的双耳羊头纹陶罐,该文物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后被定为一级文物。而据有关资料显示,陇东石棺墓葬正是古代青衣羌人的文化遗存之一,其出土的文物不仅透露出古代青衣羌人的活动踪迹,更代表了这支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制特征 1985 年春,宝兴县陇东发现一批东汉石棺墓葬,其出土的众多文物,都为研究古代青衣羌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在石棺葬文化中,最能代表其文化特征的便是双耳陶罐了。虽然不同地区出土的双耳陶罐由于所属的年代不同,在制作工艺和器型设计以及陶土选用和图案装饰上都各有差异,但凡是双耳陶罐,无一不具有罐口呈马鞍形、大圆腹和宽耳带等形制特征,陇东石棺出土的双耳陶罐也不例外。市博物馆展出的双耳陶罐全称“东汉四足双耳羊头纹红褐陶罐”,在展厅幽暗的灯光下,更显示出它年代的久远和历史的厚重,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精美的外观,即使是在那样久远的年代,羌人的智慧依然可以创造出如此精湛的艺术品。据讲解员介绍,在古代,双耳羊头纹陶罐是用来汲水的器具,由红褐色粗砂陶土烧制而成,其外观形状酷似羊头。陶罐的瓶口从正前方望去呈马鞍状,且是束颈。罐口左右两侧伸出宽带状的双耳,耳下端与腹部连接。陶罐为圆底,球形的鼓腹,四只三棱柱形短足向外部撇,腹部上方堆饰有羊头花纹。而这一羊头印记, 正是古代羌人独特的图腾。双耳陶罐的发掘地宝兴陇东老场村原是一块台地,石棺葬群便分布在其左右,墓葬比较密集,都为头北脚南的顺江葬,属东汉时期居住在此的一个部落民族的公共墓地。这一墓群中没有厚葬的现象,贫富悬殊并不明显。因此,有关人士推测,其社会状态很有可能还是氏族制社会。从出土的大量陶器上的羊头纹和牛头纹等图案来看,清楚地说明畜牧业在陇东石棺墓主人的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从陶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来看,说明羌人的游牧生活已经转向了定居生活。体现地方特色与民族融合据市博物馆馆长李柄中讲述,羊头双耳陶罐采用的泥质非常好,做工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已经相当精良, 仅仅利用泥土本来的颜色就能烧制出很纯的红褐色。除了罐身上的羊头纹饰,陶罐本身的形态极像山羊头, 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图腾。李柄中说,直至今日,在羌族聚居地仍然有人在使用这样的双耳陶罐。羊头双耳陶罐地方特色较为明显, 是典型的石棺葬文化中古老羌文化的代表,它的出土,说明当时宝兴甚至雅安一带曾是位于民族走廊上的民族聚居地。据考古类书籍《牦牛道》记载,在我国西南民族的考古研究中,考古学界对“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原则上都是承认与羌族密切相关,甚至就是羌人的文化”。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分析,秦汉时期,宝兴一带是古青衣羌人的活动范围。根据羊头双耳陶罐所属的陇东石棺墓的时代特点来分析,东汉时期古青衣羌人在“心慕汉制”的特定条件下,和汉民族之间的长期往来,为各种技术上的交流、文化上的相互促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羊头双耳陶罐三菱柱形的足,其形制和设置方式,与中原文化中的鼎、炉等器物的腿非常相
古代羌人的图腾印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