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改革的背景和条件
一)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北魏建立:
386年拓拔圭重建代国,改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2)意义(见课本32页)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中国的局部统一)
·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拓拔圭的汉化改革: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汉制设官制;
·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宗主督护制:
a、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b、影响:① 统一初期,利于巩固统治;②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征发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四、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实行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2、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3、制定俸禄制、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二)中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原因: 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上,平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④地理上,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经济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禁胡服,改穿汉服(2)改用汉姓(3)提倡与汉族通婚(4)改说汉语(5)改行汉制
3、作用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