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蓝皮书
2019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件出版社共同主办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汇报(2017-2018)》聚焦“心理健康”,从学术视角研究和分析2017~2018年中国国民及各个群体心理健康情况。
汇报显示少数人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哪些心理服务最被需要?哪些职业人群心理状态, 值得关注?怎样判定是否产生心理问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汇报》(2017-2018)
48%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大家心理问题严重”, 74%受访者认为“取得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大家生活节奏显著加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国民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数据显示, 即使绝大部分国民心理健康情况良好, 但也有不少人群存在突出心理健康问题, 有11%~15%人心理健康情况较差, 可能含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 2%~3%人心理健康情况差, 可能含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数据展现增加趋势也需要格外关注。
蓝皮书指出, 心理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关键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素养影响大家对心理疾病认知和应对, 中依群体而异。中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 超七成民众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针对具体心理健康需求,调查显示:
国民需求率最高是“自我调整”知识,%受访者表示需要,后面依次是“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心理疾病防治”(%)、“职业指导”(%)和“婚姻”(%)。
受到情绪和压力困扰, 心理健康正在影响着3000多万青少年健康成长; 从不时出现心理疾病患者行凶事件, 也能看到精神障碍带来社会认知功效缺失, 大幅提升着伤害自己和她人概率。
心理健康无疑是健康关键组成。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心理健康“堤坝”一旦失守, 对个人成长、对国家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意志消沉、终日长吁短叹“恶劣心境”, 担心和焦虑情绪带来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这些恶性循环极大影响着身心健康, 心结打不开、包袱卸不下, 也会成为人生旅途“暗礁”。
认知困难
即便借助发达信息网络, 对精神疾病认知度已经提升较多, 但现实中有羞于谈自己精神或者心理问题, 有对精神疾病危害一知半解, 有还固守着对精神病患者歧视和偏见, 这些助长了讳疾忌医态度。
1
危害不容小觑, 现实不容乐观,
呵护公众心理健康, 也存在着很多困难。
现实困难
早在2012年中国就以立法形式对发展精神卫生事业提出了要求, 心理健康也写入了“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 现在来看心理健康服务仍然面临着供给不充足、不平衡短板, 部分顶级医院心理健康门诊一号难求, 而绝大多数则“门庭冷落”, 这种局面让部分人心理问题难以立刻疏导和诊疗。
2
这些职业人群, 需要关键关注
心病需要心药医。对症下药古老名言, 告诫我们呵护心理健康还必需抓住不一样人群、开出解忧药方。
此次蓝皮书针对公务员、老师、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农民工等不一样群体心理情况, 有着清楚刻画。比方说公务员, 全方面深化改革和脱贫攻坚等任务繁重, 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是家常便饭, %公务员处于中高等焦虑状态。再比如医生, 高强度工作节奏、害怕犯错焦虑心态, 背负压力可想而知。应该说没有哪一个职业是轻松, 环境不一样, 处理措施也需要因行业制宜。但不管怎样, 愈加好工作环境、更多人文关心、更科学激励机制, 或许是呵护心理健康关键一步。
心理健康蓝皮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