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LT
中外教育简史
课程的性质地位
性质
——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
地位
——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
课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
情感目标
——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方法
指导思想
——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基本方法
——“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
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前
——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
课堂
——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课后
——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产劳动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
(2)教育的基本职能
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
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字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问题1:孔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作用:国家-“庶”、“富”、“教”
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对象:“有教无类”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培养“士”,其标准为“君子”
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教学的思想
因材施教(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立志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身体力行(“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改过迁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关于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内容
教育的作用-社会:“得民心”
个人:“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A、培养“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培养“才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春秋》
(2)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由博返约,深造自得。(“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专心有恒,循序渐进。(“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宋人的“拔苗助长”的故事)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持志养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养成“浩然之气”)
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改过迁善。(“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与人为善”)
磨炼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董仲舒和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广川人(今河北衡水),汉族。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朱熹(生于公元1130—卒于公元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