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葡萄膜炎
三个时代
对症和经验主义诊疗
18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
非特异性抗炎诊疗
发觉和使用皮质激素
特异性抗微生物和抗炎诊疗
试验室检验和免疫学进展
2
定 义
狭义: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炎症
广义: 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
玻璃体炎症
3
分 类
一、依据临床和病理特点
肉芽肿性
羊脂状KP(巨噬细胞为主)
Koeppe/Busacca结节
玻璃体雪球状混浊(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视网膜血管“蜡烛斑”
脉络膜肉芽肿
非肉芽肿性
4
分 类
二、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性: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
非感染性: ⑴ 风湿性疾病伴发
⑵ 本身免疫性
⑷ 伪装综合征(masquerade syndrome)
⑶ 特发性
⑸ 其它
5
分类
三、 依据解剖位置
虹膜炎
前葡萄膜炎 前睫状体炎
虹膜睫状体炎
后睫状体炎
全葡萄膜炎 中间葡萄膜炎 玻璃体炎
基底部视网膜脉络膜炎
后葡萄膜炎 局灶性/多灶性/弥散性脉络膜炎
脉络膜视网膜炎
视网膜脉络膜炎
神经葡萄膜炎
6
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推荐病情及相关判定标准
起病: 突发 隐匿
病程: 短(急性): <3月
长(慢性): >3月
活动性: 有活动性 轻 重
无活动性
类型: 初发 复发
视力损害: 严重: 视力丧失>50%, ERG波幅降低>50%
轻: 视力丧失<50%, ERG波幅降低<50%
对皮质激素反应:
有反应
耐受(对相当于100mg强松)
激素依靠: 是(需要多少) 否
7
眼组织中致葡萄膜炎活性抗原
视网膜 S 抗原
(1) 分子量约50000D。
(2) 关键存在于感光细胞和松果体内。
(3) 人、牛、小鼠、大鼠氨基酸序列有非常大相同性。
(4) 有较强抗原性和致葡萄膜炎活性。与弗氏完全佐剂一起免疫敏感动物可诱导出前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 一个分子量为140000D左右糖蛋白, 存在于光感受器间基质中。
(2) 在维生素A类物质转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 人和猴子 IRBP 氨基酸序列基础一致。
(4) IRBP 有很强致葡萄膜炎活性, 已发觉最少9个肽链片段可诱发出
葡萄膜炎, 在敏感动物可诱发出显著葡萄膜炎模型。
8
眼组织中致葡萄膜炎活性抗原
视紫红质和视蛋白
(1) 视紫红质分子量约40000D。
(2) 视紫红质和视蛋白均可诱导出EAU, 但致葡萄膜炎活性较弱。
视网膜色素上皮抗原
(1) 可诱导出前葡萄膜炎动物模型。
(2) 其所诱导葡萄膜炎含有复发性。
脉络膜黑色素相关抗原
在Lewis大鼠可诱导出EAU模型。
晶状体抗原
(1) 有α、ß、γ蛋白等多个。
(2) 免疫动物可诱导葡萄膜炎, 但需刺破晶状体囊膜。
(3) 可引发肉芽肿性或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9
治 疗
10
葡萄膜炎葡萄膜炎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