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乐学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分别从明确学习要求、从教材吸取思想营养、要教得生动活泼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境界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乐学;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刚刚开始学习就不想学的儿童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这不值得我们教师深思吗?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想学,不爱学了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是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倒了,有的是被学习的困难吓倒了,有的是对枯燥的学习模式厌烦了,有的是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厌倦了……这种种情况的出现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进行对比,使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担子有多么重。也许就是因为自己的马马虎虎,或过份伤害,而使孩子的童心泯灭,而走入岐途,所以实施愉快教育,减轻课业负担势在必行。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力。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能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新课标以前的语文应试教育,课内搞满堂灌或满堂问,课外学生课业负担重,对学习毫无乐趣可言。要减轻课业负担,教师就要端正教学思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深化语文教改;进一步达到乐学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构成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这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启发逐步培养、激发起来的。其主要的途径,有如下几方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这里的严师惩罚的水份未免太重了些,在如今教育教学中,严禁惩罚现象的发生,那么是不是让学生胡作非为了呢?我觉得教师应用心去召唤、感化另一颗心,用心唤起孩子对自己的理解和尊敬,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平坦、宽阔的长桥,是激发学生乐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乐而不知疲倦。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兴趣有关。所以孔子主张乐学,倡导愉快教学。“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繁锁字词,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语法,很容易使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教师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唤起学生的求知识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课堂是激发兴趣的主渠道。
1、采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方式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除此之外,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比较引题、故事引题等。只要灵活运用,都可以调动学生装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的天地。例如讲《赶集》一文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我共同进入赶集行列。课文重点写了老汉、老太太、壮年男子及年轻妇女赶集时的愉悦心情。教学中我先以朗读悦学生之耳,以投影悦学生之目,以动作悦学生之心。最后提出启发创造性问题:你赶过集吗?你是怎样赶集的?你的心情怎样?请你与课文中赶集的人们相对比。这样,学生积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乐学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