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
肠梗阻,依照其重要临床体现,可归属于中医“腹痛”范畴。腹痛是指以胃脘如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重要体现病证。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临床实证多,虚证少,亦可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
一、诊断要点
1、以胃脘如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特性。
2、常伴有恶心呕吐、泄泻或便秘、纳呆等兼症。
3、病性属急性发作,亦有久痛重复发作者。
二、辨证论治
腹痛辨证要点当先辨腹痛性质寒热虚实,另一方面辨腹痛缓急,最后辨腹痛部位。治疗原则总以“通”立法,实证宜祛邪疏导,虚证应温阳益气。
1、寒邪内阻证
证候:腹痛急剧,得温则减,遇冷更甚,多有受寒病史,口和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脉沉紧。
病机:寒邪入侵,阻遏阳气。
治法: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高良姜9g,香附9g,乌药9g,陈皮6g,干姜6g,木香6g,甘草6g。
加减:腹中冷痛、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者,加制川乌先煎6g,附子先煎10g以温肾散寒;小腹拘急冷痛,偏于下焦,加小茴香6g,肉桂3g,细辛3g,吴茱萸3g以暖肝散寒。
2、湿热壅滞证
证候: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内蕴,阻遏气机。
治法:清热利湿,导气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3g,枳实6g,厚朴6g,木香6g,黄芩6g,白芍9g,甘草3g。
加减:燥结明显,加玄明粉冲服9g以软坚破结;燥结不甚,湿热较重,大便不爽,加栀子6g,黄柏6g,葛根9g以清热利湿;腹痛引及两胁,大便秘结,加柴胡6g,郁金9g以疏肝理气。
3、中虚脏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脾阳受损,内失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6g,白芍9g,炙甘草3g,生姜6g,白术9g,党参9g,干姜6g,香附9g。
加减:寒重,加蜀椒1g,乌药9g以温里散寒;气虚明显,加炙黄芪9g以补气;腹痛下利,脾肾阳虚,加附子先煎6g以温脾肾。
4、饮食停滞证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暖腐吞酸,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垢腻,脉滑实。
病机:宿食停滞,腑气不通。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
陈皮6g,连翘9g,黄芩9g,枳实9g,神曲9g,泽泻6g,焦山楂9g,炒麦芽9g。
加减:腹胀甚,大便秘结,加大黄后下9g,厚朴l0g等以攻下燥屎,脾胃虚弱,加白术9g,茯苓9g以健运脾胃。
5、肝郁气滞证
证候: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遇情绪激动或郁怒则重,胸闷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不疏,气滞络阻。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9g,枳壳9g,白芍9g,陈皮6g
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