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是与古代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尤其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最大。
(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 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 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 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宫城居中”、严整、方正的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体现了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观念, 是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随着朝代的更替,古代帝王都城也在变迁, 故而能够按规划重新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 不可逾越。尤其在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后, 儒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愈加严格, 具体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则为通过城市的道路中轴线、建筑的空间序列、严整的城市布局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
(2)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城市发展既具有推动作用, 也具有制约作用。
以儒家哲学思想为根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可见,中国最早建造城市的目的主要是“卫君”和“居人”。随着时间的发展, 城市才逐渐具备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价值。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 中央集权制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很长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古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央集权制使得当时的社会出现了许多超大城市,如秦时的咸阳、唐代的长安、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 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形成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的。
但是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体现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 就是经验主义的产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是代表封建礼制的,朱理哲学讲究“存天礼,灭人欲”,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 则表现为经验主义的简单重复,缺乏理论上的科学创新来指导实践,经验成了教条, 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自我束缚愈来愈多而无法摆脱。另外,传统文化中“重农轻商”“学而优则仕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