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期间炎陵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县情出发,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树立“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 打造福地品牌, 把旅游业尽快培育成我县的支柱产业, 更好地发挥其对全县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炎陵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一)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随着省、市、县对旅游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产业基础日臻完善, 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1、全县旅游的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国内旅游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宣传促销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炎陵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预计 2010 年, 炎陵接待游客将突破 150 万人次, 实现门票收入 2800 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8 亿元。饮食住宿、交通运输、旅游产品、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正在掘起, 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 全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炎帝陵一期工程续建项目已完成投入使用; 朱家祠、周家祠等革命旧址的维护、维修及陈列展览工作也相继完成; 正在建设的红军标语博物馆、神农谷生态旅游示范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主体工程即将完工; 天星寨香樟温泉度假区、神农湾酒店开发、中医药文化纪念馆、炎陵游客服务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功能较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 3 、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得到重视, 区域合作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了“炎陵推介会暨百家知名旅行社旅游踩线启动仪式”、“欢乐自驾游炎陵行”等系列活动;举办多次大型炎帝陵公祭活动; 编印宣传折页、《炎陵欢迎您》简报等宣传资料;积极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省(市)旅游节;邀请中央电视台、省(市) 电视台多频道拍摄炎陵旅游风光; 吸引了国家、省、市多种报刊杂志社到炎陵采风, 刊登炎陵旅游相关图文。为实现旅游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与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双峰县结成大湘南 3+2 旅游合作联盟, 重点加强了与黄陵、井冈山、长沙、随州等地的旅游合作。举行炎陵与黄陵友好县座谈会,构筑“南炎北黄中华大祭祖时代格局”。与湖北随州联合举办了“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等等。通过广泛宣传,打造“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品牌,提高炎陵旅游的知名度。 4 、政府主导作用增强,旅游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 组织旅游协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成立旅游协会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旅行社条例》和《湖南省旅游条例》;制定《炎陵县旅游景区门票管理暂行办法》、《炎帝陵祭祀活动管理办法》; 各景区全面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了星级农家乐的指导; 开展星级宾馆复检。特别是湘山公园免费开放,深受居民称赞。(二)存在问题 1 、旅游业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程度低,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高。一是旅游业结构尚处在初级产业化阶段, 缺乏高水平规划的指导和大手笔资金的投入, 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存在开发的景区少、档次低、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游览项目单调, 缺乏参与性项目, 留不住客人。二是接待能力与客流量增加不相适应, 旅游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存在宾馆饭店数量少,通景区公路等级差,购物、娱乐、公厕、停车场等其他旅游配套设施缺乏。三是旅游企业规模偏小, 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 2 、旅游景区(点) 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景区、景点数量多, 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尚未真正形成。如炎帝陵虽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没有真正按照旅游市场规律进行包装和相应提升品位,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3 、管理体制不顺。一是目前风景旅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管理分散, 产权复杂。二是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宣传等方面仍存在各自为政、零乱、无序、无重点、无计划。 4 、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才紧缺。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景点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适应不了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新需要。(三)优势条件 1、资源优势: 炎陵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具有种类全、分布广、价值高等特点, 是个旅游资源大县, 共有 8 大类 22 个亚类 50 种基本类型 226 处景观。其中包括五级旅游景点 4处, 四级旅游景点 10处, 三级旅游景点 98 处,二级旅游景点 71 处,一级旅游景点 43 处。 2 、发展旅游产业的后发优势旅游资源有很强的不可再生性, 一旦被开发, 就很难再做大的改动, 产品的升级换代显得极为困难。而我县大部分景区处于原始状态, 未曾开发,资源保护较好,这在一定程度上
炎陵县十二五旅游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