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和信用》本章虽然内容较多,但属于复习所学“货币银行学”的性质。大家重在理解。第二章《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1 、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金融市场的概念: 指货币资金融通和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实质是一个包含许多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复合体. 2 、金融机构的构成要素: (1 )金融市场的参加者(需求者、供给者) :企业、政府、居民、金融机构(2 )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以金融工具形式出现的货币资金(特殊商品) -- 票据、国库券、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 3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特征: -- 期限:一年为界-- 目的:短期周转(弥补流动资金) ;长期投资性资金(充实固定资产) ,资金借贷量大-- 流动性和收益性:货币市场交易工具流动性强,收益性弱;资本市场交易工具流动性差, 收益性高。 4 、外汇市场的概念:广义-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 狭义-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5 、金融中介的必要性、性质与职能-- 必要性:调节借贷余额; 调节借贷期限; 减少交易费用; 降低风险-- 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货币资金为对象的特殊经济组织。-- 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 6 、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构成现代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 开发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退休或养老基金会、投资基金) 、外资(合资)银行第三章《存款政策和管理制度》重点内容有: 1 、银行存款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银行来说, 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个问题在教材的 87-90 页。认真阅读理解。 2 、存款的实质和特征这个问题很重要。存款的性质从性质上分析, 存款具有双重性: 它既是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具有资金的性质, 又是流通中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具有货币的性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 再生产对存款资金的需求和流通对存款货币的需求具有统一性。存款的特征存款具有货币借贷性质; 存款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 存款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 、存款的来源和分类从总体上讲, 银行存款来源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暂时闲置或间歇的货币形态的资金。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对象不同划分; 按稳定性划分; 按货币形式; 按衍生关系; 按统计口径 4 、银行存款管理目标和层次(1 )存款管理目标:在大力吸收存款的基础上,扩大存款的增长率,提高存款的稳定率, 降低存款的成本率。(2 )存款管理层次: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存款管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的具体内容: 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实行支付准备金制度; 对财政存款实行统一管理。 5 、存款组织的要求与营销策略(1 )存款组织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存款应运观(活期与定期并重;对公存款与储蓄存款并重) ;加强对存款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调节存款运用率(2 )存款营销策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所处的环境,尊重市场营销的一般原则,选择存款营销策略;采取宣传、推销公关等措施。 6 、西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种类此问题阅读了解。 7 、存款利息的作用及计付计算存款利息的基本规定: 计息起点、不计复息、算头不算尾、分段计息、存款计算、定期存款到期日。第四章储蓄和对公存款业务把储蓄和对公存款拿出来单列一章, 是有理由的。按存款的对象不同划分, 商业银行把存款分为储蓄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但是二者对于商业银行, 意义却是不同的。本章的重点问题是: 1 、储蓄存款的对象:城乡居民个人正当、合法的货币收入。 2 、储蓄存款的管理: 期限结构管理;种类结构的管理;成本结构管理;储蓄网点的管理。 3 、储蓄存款变化影响因素和策略(1 )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变化指储蓄存款数量的波动和种类的转移。影响因素有: 利率的高低; 管理软约束; 服务与现代电子化的发展; 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的高低; 居民收入的增长;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2 )增加和稳定储蓄存款的营销策略重视利率杠杆的作用; 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实现存款种类的多样化; 普及计算机应用,操作手段现代化; 积极开展存款开发和营销; 强化责任制,调动积极性。对公存款的概念和特点、种类及来源(1 )概念:商业银行以信用方式吸收的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广义的对公存款包括经济组织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狭义的概念不包括财政金库存款。(2 )特点:和储蓄存款相比,具有数额大、成本低、流动性强;自身发展的特点:存在客观的合理量;数量和银行借款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变动季节性强;存款期限的层次性种类和来源:划分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影响对公存款变化的因素外部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国家金融政策;商品价格的变动内部因
现代金融业务管理办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