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47
师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 生 实 习 报 告
实 习 名 称: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
专 业 班 级 :
(学号):
2013年 10 月 20 日
. .
2 / 47
一、实习目的
1、总体锻炼能力:通过实习,巩固课堂学习的基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验证扩展视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在户外考察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增强集体观念,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学会诸如地质罗盘仪,GPS,气压湿度计等户外考察一起的使用,掌握野外实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作为地科学生应有的尊重客观实际,养成野外观测、记录、实事的好习惯,掌握科学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专业学科的联系,为以后实习奠定基础。
2、其他实践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执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一学习向高层次综合推进。遵循客观实际的原则,培养独立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能力和锻炼尊重客观实际,养成野外观测、记录实事的良好习惯。
3、地貌:了解庐山概况与庐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岩石形成过程,结构分布,产状形成原因,现象与庐山地址类型(如断层、解理、褶皱)形成原理等。考察“三背两向”,即:五老峰背斜、大月山背斜、大华山—虎背岭背斜、青莲寺向斜和王家谷向斜;流水地貌(宽谷与峡谷、水系与其演变和长江段河流地貌);夷平面和湖滨地貌。
4、植被:观察庐山多样的植被类型。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如马尾松林、松林、杉木林、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竹阔混交林、灌丛、草林与草甸植被等;
. .
4 / 47
5、土壤:观察庐山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分析庐山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实地结合土壤坡面特征,分析该地土壤质地情况,与周围植被、环境的关系,掌握野外土壤坡面的方法和技能。根据土壤质地情况提出改良土壤的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气候:感受庐山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中亚热带地带性气候,以与出现的非地带性的庐山山地气候和特殊地形下形成的谷地气候、水域气候、城市气候等;
7、人文:了解庐山的历史开发过程与每一个过程对庐山文化形成所造成的影响。重点了解庐山的别墅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与山水文化景观。体会庐山深刻文化涵的同时探讨庐山人地关系,为庐山旅游的后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实习容
1、地貌:观察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夷平面、冰川地貌和湖滨地貌的形态特征,研究其形成的原因;了解庐山基本地层;掌握庐山复杂的地质构造,其中重点掌握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
2、植物:了解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与其地带性植被,分析植被演变,并且研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庐山植被类型,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深度剖析环境因子对植被的影响。
3、土壤:进行野外实验,庐山地区典型的土壤剖面,并提出改良土壤的方法与建议,合理利用土地;
4、气候: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征,庐山山地气候,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现象、特征与成因。
. .
4 / 47
5、人文:分析庐山地区区位因素,庐山开发过程,熟悉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涵,感受庐山旅游资源与牯岭镇的人文情怀,了解庐山土地利用变化合人地关系。
三、实习路线
1、9月5日下午:庐山牯岭气象站、“日照松林,摩崖石刻”;
2、9月6日:
上午:飞来石、如琴湖、花径公园、白居易草堂、西谷“锦绣谷”;
下午:西谷“锦绣谷”、仙人洞;
3、9月7日:
上午:庐山会议旧址、回龙路、芦龙桥、黄龙潭、乌龙潭、黄龙寺、电站大坝;
下午:芦林湖水库、庐山博物馆;
4、9月8日:
上午:大月山水库、青莲寺、三叠泉瀑布;
下午:三叠泉瀑布;
5、9月9日:
上午:含鄱口、庐山“五老峰”;
下午:植物园;
6、9月10日:
上午:望江亭、剪刀峡、“小天池”;
下午:庐山别墅群、
. .
5 / 47
“美庐”别墅。
7、9月11日:返回学校
庐山地区的地理概况:
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中部,,,三省交会处,省北端,市南侧,包括市、庐山和庐山南北部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范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