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性肺水肿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77页
目录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与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与诊断
治疗
课后思考题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77页
概述
急性肺水肿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肺组织血管外液体异常增多,液体由间质进入肺泡,甚至呼吸道出现泡沫状分泌物。
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紫绀,呼吸作功增加,两肺布满湿性啰音,甚至从气道涌出大量泡沫样痰液。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77页
发病机制
Starling理论
肺内液体分布通常受肺毛细血管内流体静水压、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浆胶体渗透压、肺淋巴循环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当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并超过机体的代偿范围时,就可发生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根据Starling方程式及净含量=系数×驱动压来表示。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77页
发病机制
二、肺水肿的形成机制
(一)肺毛细血管静水压(Pmv )
肺毛细血管静水压是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流向间质的驱动力,正常情况下,Pmv约8mmHg,有时易与PCWP相混淆。PCWP反映肺毛细血管床的压力,可估计左房压(LAP),正常情况下较Pmv高约1~2mmHg。肺水肿时PCWP和Pmv并非呈直接相关,二者关系取决于总肺血管阻力(肺静脉阻力)。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77页
发病机制
(二)肺间质静水压(Ppmv)
肺毛细血管周围间质的静水压即肺间质静水压(Ppmv),与Pmv相对抗,两者差别越大,则毛细血管内液体流出越多。肺间质静水压为负值,正常值为-8~-17mmHg,可能与肺组织的机械活动、弹性回缩,以及大量淋巴液回流对肺间质的吸引有关。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77页
发病机制
理论上Ppmv的下降亦可使静水压梯度增加,当肺不张进行性再扩张时,出现复张性肺水肿可能与Ppmv骤降有关。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77页
发病机制
(三)肺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πmv)
πmv由血浆蛋白所形成,正常值约为25~28mmHg,但随个体的营养状态和输液量而有所差异。πmv是对抗Pmv的主要力量,单纯的πmv下降能使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流增加。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77页
发病机制
但在临床上并不意味着血液稀释后的病人会出现肺水肿,经血液稀释后血浆蛋白浓度下降,但滤至肺组织间隙的蛋白也不断地被淋巴系统所转移,πpmv的下降可与πmv的降低相平行,故πMV与πpmv间梯度即使发挥净渗透压的效应,也可保持相对的稳定。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77页
发病机制
πMV和PCWP间的梯度,与血管外肺水压呈非线性关系。当Pmv<15mmHg而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πmv-PCWP≤9mmHg可作为出现肺水肿的界限,也可作为治疗肺水肿疗效观察的动态指标。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77页
急性肺水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