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茶艺概述: 佛谛“苦”为先, 茶性“苦”为本; 佛与茶的共同凭籍是心, 即心灵的顿悟和感想; 所以, “茶佛一理”。著名的佛教圣地夹山寺就是茶禅祖庭, 湖南怡清源茶业由此编创的“夹山寺禅茶茶艺”让观茶者在茶艺中修佛道,悟茶道,参“苦谛”,体味真正的“茶禅一味”。注: 常德石门县“夹山寺”被古今中外称为茶禅祖庭, 在夹山历史上, 出了一位因善品碧岩泉而饮誉古今的人物, 那就是宋时高僧圆悟克勤。时任夹山寺住持的圆悟禅师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 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奥妙, 终有所悟, 挥毫写下了“禅茶一味”四个字。“茶禅一味”可以视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既是对茶与禅内理的精辟概括, 又指饮茶和参禅修行方法上的一致。饮茶的“精行俭德”境界, 佛家的“圆通无碍”体征, 茶可以使僧侣步入理想的禅境, 同时禅境也与茶人胸怀契合。正是在这个高层次上, 茶禅可作“一味”观,也即是“茶禅一味”的深刻内涵所在。圆悟禅师所题“茶禅一味”的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 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 作为镇寺之宝,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宗旨,神圣之物。程序: 1 、入场 2 、静心 3 、洁具 4 、投茶 5 、洗茶 6 、泡茶 7 、敬茶 8 、品茶 9 、悟茶 10、谢茶解说词: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近 2000 年的历史, 形成了许多宗, 禅宗就是其中的一种。佛理博大无垠, 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总纲; 茶道博大精深, 却以“怡、清、和、真”四谛为总揽。佛与茶的共同凭籍是心, 即心灵的顿悟和感想,故“茶佛一理”; 佛谛“苦”为先, 茶性“苦”为本, 欲修佛道, 悟茶道, 须参“苦谛”, 是以“茶禅一味”。“焚香引幽步, 酌茗开净筵”。拜请各位居士, 一心不乱, 抛却尘虑烦恼, 以平和虚静之心, 伴着“怡清源茶文化艺术团”的“禅茶茶艺”表演,我们一同走进那青山碧水的禅宗古寺, 走进那佛与茶的清静世界。第一道:莲步净土(入场) 莲花生于污泥, 开放于炎热夏天的水中。污泥, 炎热, 表示烦恼;水, 表示清凉。佛经上说: 莲花, 能给烦恼的人间, 带来清凉的境界, 佛教信女的茶艺师, 以莲步走向禅茶台, 此道称: “莲步净土”。第二道:焚香礼拜(静心) 在佛乐声中,以佛教礼仪的动作焚香礼拜,以表示对佛教及各位居士的尊敬、虔诚之意,与茶道的友善亲和、敬客以礼一脉相承。同时也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 使烦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去感受“香烟茶晕满袈裟”的神韵; 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 将把我们的心牵引到那虚无缥缈的境界。第三道:轮回转世(洁具) 用水将茶杯洗干净, 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 亦如修佛, 除却妄念, 纯洁身心。洗的是茶杯, 悟的是禅理。“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只有布施修佛, 行善积德, 方能“善有善报”,这是佛经所说的“因果报应”,此道称:“轮回转世”。第四道:观音下凡(投茶) 茶即佛,佛即茶,投茶入壶,如观音菩萨下凡,福纳众生。(我们今天用的茶是“怡清源野茶毛尖”,曾获第五届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 。此道称“观音下凡”。第五道:漫天法雨(洗茶) “一壶茗茶道禅味,半塌茶烟养性灵”。用水冲洗滋润茶叶,也洗尽茶人尘心,好比漫天法雨普降,清洁尘世,润泽众生,此道称“漫天法雨”。第六道:菩萨点化(泡茶) “月印
禅茶茶艺程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