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国内海明威研究综述[ 全文摘要] 海明威研究一直是美国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我国在近三年里,对海明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论文就以 2008 年至 2010 年国内海明威研究为对象,分析总结这三年来的研究状况与不足,认为近期的海明威研究方法多样, 重点突出,但创新不够,著作缺乏。[ 关键词]海明威主题形象女性生态创新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中,海明威及其作品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更证明了其作品的魅力。近七十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他的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外国文学研究特别是美国文学研究的重点,具体到我国,对海明威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目光聚集在他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现实主义因素上, 五六十年代,又着重研究他的反战思想,八十年代,国内改革思潮推动着思想的启蒙,反映到海明威研究上就是把他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九十年代的海明威研究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此看来,海明威的研究实际上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到了最近这三年,即 2008 年至 2010 年之间,对于海明威的研究更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对近三年的的海明威研究的概况总结如下: 一, 主题研究对于海明威的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死亡主题与反战主题上。主题研究一直是海明威研究的重点与焦点所在,相对于其他角度的研究,主题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与饱和的阶段,而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也占绝大多数。比如死亡与悲剧主题,孔淑萍在《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探析》中认为“死亡是海明威的文学主题,而写作则是他摆脱对死亡惧怕的方法,”“海明威的死亡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他把他的死亡主题,描述成一种理想,一种英雄主义。”[1] 洪爱云、王新伟认为“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源自生活,现于作品。他塑造的死亡英雄既是悲剧人物,又是壮美的永生形象。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量的死亡主题、虚无主义主题、英雄准则都与他的死亡意识密切相连。”[2] 孙欣则认为海明威的死亡主题具有英雄的美学意义:“死亡英雄大多具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力量和坚强勇敢的性格。死亡英雄在与强敌的殊死搏斗中拥有巨大的战胜一切的力量。”[3] 对于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把死亡认为是海明威超越现实虚无的手段,具有独特的美学及哲学意义。在反战主题上,主要集中在《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上,例如论文《从迷惘、悲观到反战—谈海明威早期战争作品中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分析他早期的一系列作品以及《永别了,武器》这部代表作,认为在《永别了,武器》里, “海明威对战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作为一个朦胧的反战主义者,海明威此时还没有能够分清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他只能从个人的角度谴责战争”, 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以及海明威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决定了他早期战争作品的主题,也就形成了他“迷惘、悲观、反战”的早期战争作品的文化心理结构。[4] 常文梅则从小说的主题内容和体现方式来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主题,通过亨利志愿参战———负伤———重返战场———开小差———单独媾和———爱人孩子双亡等痛苦经历,反应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战争其实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是一个现实的屠宰场。[5] 而米田则从《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角凯瑟琳入手,“这一形象的悲惨命运来揭示海明威的反战立场
国内近三年海明威研究综述-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