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 2 ,学科: 数学 2 ,课时: 13 ,学生课前准备: 1、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 、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3、通过应用, 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 拉近算式与生活的联系, 并体验探究、应用过程中的成功感。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 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育方面: 1、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三、教材分析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 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 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 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 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 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 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 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 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 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省“0”后要注意什么? 四、教学方法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计算能力, 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因此在探索检验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 4 道题: 31 × 12 23 × 13 41 × 21 34 × 12 前两题主要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后两题是为了巩固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听说小朋友这几天在学乘法,先来考考你们 1 .先后出示 12 ×3 12 × 30 师: 12 ×3 多少?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你知道这
两位数乘两位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