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 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 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 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 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 以歌对答, 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现有人口 2514014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 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 最早以“仡伶”, 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 20 世纪 50 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 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 题材多样, 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 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 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 寨门),一来装点宅寨, 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 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 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 不离八’’,或 丈,或 丈……杉、松为柱, 杂木为枋, 不用一铁一钉, 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 有“屋后有仓不吉利, 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 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 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侗家的饮食, 主食以大米为主, 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 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 用鼎罐烧饭, 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 用瓜葫芦装甜酒, 竹筒注泉水, 篾饭盒带饭或饭耙。侗家人爱吃糍耙。肉食以猪肉为主,羊、鱼、鸡、鸭等为副。每年杀一头 200 — 300 斤重的肥猪过年, 做成腊肉。侗家人常说: “三天不吃酸,不病也要癫。”这指的是侗家有嗜好酸食的习惯。几乎家家有酸坛,四季不断酸。芷江传统的侗家服饰,独具一格。布料多系家织布,染青蓝色。男的穿挽襟衣,胸前佩银牙签,头上包大头帕,帕长 丈至 1. 8丈, 腰间系斜纹板带, 腿上捆绑带。青年人头戴马尾斗笠, 腰系花荷包,英俊,剽悍。妇女头包丝帕或侗帕,身穿挽襟衣,着大统裤, 领边、袖口和裤脚处缀眉边, 绣花锦; 系围腰, 穿花鞋。年老妇女穿攀尖鞋。前沿上翘, 两帮绣花。姑娘们外出, 梳长辫, 前面留一排整齐的“莲蓬盖”, 饰月形银梳, 围梳, 插莲蓬、颤花、八方针、簪花, 挂耳环;胸佩银针筒;于
侗族的风俗习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