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和田路小学.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和田路小学从诞生 100 多项小发明小创造到如今全校 500 多位师生每堂课每一天都在自由生长“想法与创意”; 从追求专利获奖到播种一颗颗创新的种子; 从课余兴趣小组活动到直击课堂教学变革,上海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走过创造教育风雨 30年—— 1 创造教育为何在一所小学历久弥新和田路小学与新中国同龄, 是政府为老百姓开办的一所普通的家门口学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学校成为我国创造教育的一个实验基地, 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之旅。 1980 年, 学校在全国开展了以“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论文、小制作”为代表的五小活动, 在那个技术革新、星火计划如火如荼的岁月, 学校创设“周末创造俱乐部”和“星期天小发明家协会”等兴趣小组,吸引了一大批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少年, 发明成了学校当时的风尚。 1984 年,和田路小学推出了独具匠心的“创造十二技法”,即“加一加,减一减, 扩一扩, 变一变, 改一改, 缩一缩, 联一联, 学一学, 代一代, 搬一搬, 反一反, 定一定”, 并编印了《跟老师学发明》《发明一定有方法》等校本教材。“十二技法”迅速风靡全国, 因为这些实用技法让小发明小创造从此有了依托。 1999 年, 和田路小学成为全国创造教育学习观摩的样本。也是在这段时期, 和田路小学生在全国各项发明创造比赛中摘金夺银,甚至出现了四年级学生勇夺国际金奖的奇迹。然而, 进入新世纪, 人们期盼的奇迹没有再次出现, 而且随着金牌教师退休, 三校合并动荡,教学质量下滑,创造教育面临生存危机。走过 20 年的创造教育,该坚持还是放弃?这是摆放在新任校长张军瑾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倾听大家的意见。于是, 她发动全校教师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讨论。教师们提出质疑: 创造是资优生的特权或是聪明人的专利吗?倾全校之力精心打造几个小发明家, 就是为了斩获大奖载入学校荣誉册, 这有意义吗?创造非要是一件专家认可的像样成品吗?有创造味道的学校究竟什么样?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全校教师形成共识:唯有主动变革才是创造教育再创奇迹的出路。就在教师们逐渐形成共识的同时, 上海二期课改全面推行的号角吹响,“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确立让和田路小学教师豁然开朗, 他们找到了继续前行的方向——今天的创造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立足课程。“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 我们要让创造发生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成了教师们的新探索。可教师们没有想到的是, 有了学生为本的意识后, 课程反而变得“难教”: 科技活动中备受宠幸的求异思维到了课堂教学里却备受冷落, 教师们“怕”学生求异, 一发散课堂还怎么掌控?兴趣小组倡导的形式灵活多样到了课堂教学里变成了追求统一标准,教师们“怕”学生活跃, 因为一多元就和教参要求有偏差, 知识点掌握受干扰怎么办?课余探究时的解放四肢解放头脑到了学科教学中却成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教师们更“怕”学生释放, 一放怎么收回来,考试测验出问题如何是好? 头脑风暴式的教研活动又开始了。题板上写满了教师们的“怕”, 分析原因, 教师们明白了, 所有的“怕”都因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上真正发生变化——课堂必须转型。于是, 教师们通过“问题魔方”的研究以求用创造的方式激活课堂, 通过

和田路小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