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治学思想及启示高俊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要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教师学术素养是重要内容之一。回顾历史上,国内外的教育名家,无不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多的将关注于学习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国)的经验。不可否认,西方的研究理论体系相对完整, 研究方法更具科学性,值得我们虚心的学习。但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其中自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尤其是儒家的治学经验更加丰厚) 。作为一名中国教师,理所应当继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而不能弃之如糟粕。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朱熹的治学思想及其启示。朱熹(1130 —1202 )是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从事教育 50余年, 由他编订的学规和总结的读书治学方法,曾作教育用书颁行学校;他具有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读书治学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总结朱熹的治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读书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 ,它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 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又要精于思考。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读的目的是为了静思。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 “众说分错”,也应虚心静虑, 切勿匆忙决定取舍。所谓“涵咏”,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 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二、提倡知疑朱熹格外推崇的《礼记中庸》中的治学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他在教学中经常以启发的方式质疑问难。或个别答问,或围炉讲问。他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谓
朱熹治学思想及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