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勤民玺,康熙的“传家宝”.doc敬天勤民玺,康熙的“传家宝”传承三世帝王,拍出近亿天价禁宫多珍宝。其中有类特别的宝物, 在历史当时的情境中便贵不可言, 岁月浮沉后更成为冠绝古今的稀世珍品,那就是皇帝印玺。康熙皇帝画像。 4月6 日,在香港举行的一个拍卖会上,清朝康熙皇帝的一枚“敬天勤民”檀香木玺拍出 9260 万港元(约合 7715 万元人民币) ,创下康熙印玺的世界拍卖纪录。拍卖会前一天, 《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郭福祥。他 1989 年自吉林大学考古系博物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故宫, 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陈列和研究工作,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宫廷印章、玉器、钟表、宫廷中西文化交流和宫廷生活等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郭福祥将自己关于康熙印玺数十年的研究心得娓娓道来。百余印玺仅存数方“紫禁城里的乾清宫, 是清代帝王起居的地方, 也是宫中重要的政治策源地。康熙皇帝的敬天勤民玺,就曾贮存在这座宫殿的西暖阁。”郭福祥介绍道。著名文物专家朱家?迷? 撰文称:“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 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 此秦汉以来之事也。”也就是说,秦朝以前的印章,本是君臣百姓共用, 没什么区别。有了帝制,便把皇帝的印章独称为“玺”,并且用它来作为发布帝令真实有效的凭证。大臣们处理公事, 也是需要印章的。大大小小印章的背后,代表着或大或小的权力; 而皇帝的印玺,则凝刻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御玺有两个系统。一方面是国家系统的。清代乾隆皇帝时, 把从入关前到他即位后,列祖列宗传下来的国玺进行整理、分类,钦定下来 25 种,有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等。这些就是清代一直沿用的‘二十五宝’。”另一种,则是专为某位皇帝打造的各种用途的印玺。“有的用年号, 比如‘康熙御笔之宝’‘雍正御览之宝’; 有的用地名,如康熙的‘文华殿宝’, 乾隆的‘纪恩堂’; 有的用警句, 如康熙的‘戒之在得’‘惜寸阴’; 有的则是特殊纪念,如乾隆八十岁生日时刻的‘八徵耄念之宝’……”名目繁多的皇帝宝玺, 并非任意为之, 而是有一套精细的流程。如果是与典章制度有关的玺印, 要由礼部先上奏, 皇帝批示同意后, 交造办处做清样, 再请皇帝御览。制成之后, 还要行礼祭告, 以表诚敬。而皇帝自己的御用玺印则相对简单,决定权完全在皇帝自己手中。“比如康熙皇帝七旬生日前, 要刻纪念印玺, 就让南书房翰林草拟宝文进呈。翰林们当然挑选好的词句,如‘延禧’‘永龄’之类的吉祥话, 但康熙皇帝都不满意, 最后自拟了‘戒之在得’,并专门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 少年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壮年时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我现在国、家都很兴旺, 得之天者厚矣, 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唯有戒之在得, 防止自己贪得无厌。然后让著名书法家张照篆文, 在内廷供职的篆刻家梅玉峰等制作。”郭福祥讲起这些掌故来绘声绘色,其中情节曲折、人物鲜活,真不亚于传奇小说。林林总总的皇帝御玺, 本来是一笔巨大的宝藏。但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乱中,“尤其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朝皇室被驱逐出故宫的过程中, 很多都流散出宫。比如康熙御用宝玺, 根据清代宫中专门为其制作的档案《康熙宝薮》中收录的数目, 总共有 119
敬天勤民玺,康熙的“传家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