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消防工作方面的制度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关于消防安全责任制的一些资料: 第十四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二) 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确定本单位所属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三)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对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四)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六)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 应当依照前款有关规定, 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做好住宅区的消防安全工作。【释义】本条是关于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的规定。共分两款。第一款是关于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哪些具体消防安全职责的规定。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建立单位防火责任制, 是一项必要的、行之有效的火灾预防制度。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的具体举措。只有消防安全职责明确, 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及时落实各项防火措施, 才能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根据各单位预防火灾的实际需要和总结预防火灾的经验、发生火灾的教训,《消防法》第十四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这里所说的“消防安全制度”, 是指各单位制定, 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防火灭火、保证消防安全的系统规定。是根据“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方针, 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 制定的保证消防安全的具体措施。“消防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是指为保证消防安全而制定的、在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操作程序的规定。每个单位都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预防火灾的实际需要, 制定详细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这是预防火灾和保障消防安全的制度保证。有些行政法规和规章已经对一些行业。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 确定了本行业、本系统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这些单位应当认真遵照执行。如《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储存、经营、运输和使用化学危险品的单位;《纺织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适用于纺织行业各企业事业单位; 其他如《民用核设施安全管理条例》、《公共娱乐场所安全管理规定》、《集贸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内贸系统仓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铁路消防管理办法》、《乡镇企业消防管理规定》、《商业零售商店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这些单位应当根据本行业、本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 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本行业、本系统没有制定统一规定的单位,也要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二)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本单位和所属各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法》在总则第二条中就明确规定: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责任制。”单位防火责任制是消防工作实行防火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之一, 它是一项非常必要的、行之有效的预防火灾发生的制度, 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消防安全的各项制度健全,职责清楚,目标明确,管理严格, 责任落实, 才能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原消防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防火责任制度。”这一规定为及时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 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 总结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不少单位消防法律意识淡薄,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消防建设,不舍得在消防工作上投入, 不重视抓好防火安全教育和管理,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 没有真正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消防安全管理混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防火责任制是以预防为主, 明确各级领导、单位防火安全责任人以及每个员工在防火安全方面的职责的制度。本条规定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是指本单位所属各部门、岗位负责消防安全各项具体工作的个人, 他必须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确定“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是推行安全目标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的重要举措, 可以及时发现消防安全问题,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予以排除。(三)针对本单位
我国在消防工作方面的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