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课件.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
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官形式: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
(实际是军事民主制,荐贤有沾亲带故之嫌也)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
( 兼存“养士”与“军功” )齐-鲍叔牙荐管仲;秦-蹇叔荐百里奚;晋-祁奚荐解狐 祁午 羊舌赤(羊舌职)
汉代--察举与征辟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赵宣守孝十年生五个儿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正官 九个品级评定等级。
上上 上中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西晋左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贵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
隋唐至清代--科举制
1、隋文帝杨坚:志行修谨(有才) 清平干济(有德);
2、隋炀帝杨广:进士 明经-开启人才选拔史上的新的一页:科举制度。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3、唐代:常科(也称“礼部试”);制科(也称“特科”皇帝临时设立)
4、宋代:礼部试,主考官皇帝任命;宋太祖建立殿试,皇帝主持。
5、元代:三级考试。乡试(各行省的考试) 会试(京城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6、明清:科举考试的完备阶段,也是流弊盛行的阶段。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三考出秀才:县试 府试 院试
三试出状元:乡试 会试 殿试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
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
荐举 考试
古今中外,莫不如斯。
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基本上并不成功。
因此,隋唐以后:
考试成为主流,而以荐举辅之。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
武则天 ——首创皇帝主持:复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
科举招纳人才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到了唐代后期,“牛李党争”
宋太祖——录取的进士一律由皇帝亲自主持最后一关——殿试。
名次由皇帝亲定。自此进士都是“天子门生”。科考分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礼部举行)和殿试。
自此,定期开考,三年一科一直延续到1905年9月2日科举被废。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一)科举制度始末与录取进士人数
开始: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结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总计:约1300年
录取:约10万名进士(98749人,诸说不同)
状元:约600人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70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中国历史上虽然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却很少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状元。只有清朝太平天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成为了女状元。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82页
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
(二)正科(常科)与恩科
乡、会试分为正科(常科)与恩科。
乡试正科:每隔三年考试,逢子、卯、午、酉年考试。
乡试恩科:皇帝因事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
     (如皇帝登基、万寿等重大喜庆年份)。
会试常科:逢丑、辰、未、戌年在京师考试。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
(三)乡试时间与名称
乡试日期: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各考一场。
     先一日(八、十一、十四)点名发给试卷入场;
     后一日(十、十三、十六)核对交卷出场。
     
     考试时间在秋天,故称为“秋闱”。
     贡院四周围墙遍布荆棘,故又称“棘闱”。
     发榜多用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所以称“龙虎榜”。
     时中秋桂花开,亦称“桂榜”。
     乡试中试称“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新人
  • 文件大小2.39 MB
  • 时间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