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喂养技术
雉鸡概述 — 生活习性
1.适应性广, 抗寒, 耐粗 生活环境从平原到山区, 从河流到峡谷, 栖息在海拔300—3000米陆地多种生态环境中, 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温, 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动觅食, 饮冰碴水, 不怕雨淋。
2.集群性强 繁殖季节以雄雉鸡为关键, 组成相对稳定繁殖群, 独处一地活动, 其她雄雉群不能侵入, 不然开展强烈争斗。 自然状态下, 由雌雉鸡孵蛋, 雏雉鸡出生后, 由雌雉鸡率领初生雏雉鸡活动。待雏雉鸡长大后, 又重新组成群体, 四处觅食, 形成觅食群。群体可大可小, 所以, 人工养殖雉鸡, 能够适合大群喂养环境, 但密度过大时, 妨碍采食, 常发生互啄现象。
3.害怕机警 雉鸡在平时觅食过程中, 时常抬起头机警地向四面观望, 如有动静, 快速逃窜, 尤其在人工笼养情况下, 当忽然受到人或动物惊吓或有猛烈嘈杂噪音刺激时, 会使雉鸡群惊飞乱撞, 发生撞伤, 头破血流或造成死亡。笼养雄雉鸡在繁殖季节, 有主动攻击人行为, 野生成年雌雄雉鸡常佯装跛行或拍打翅膀引开敌害, 以保护幼雉鸡。所以, 养殖场要求保持环境平静, 预防动作粗暴及产生忽然尖锐声响, 以防雉鸡群受惊。
4.食量小, 食性杂 雉鸡嗉囊较小, 容纳食物也少, 喜爱吃一点就走, 转一圈回来再吃。雉鸡是杂食鸟, 喜爱多种昆虫、 小型两栖动物、 谷类、 豆类、 草籽、 绿叶嫩枝等。 人工养殖雉鸡, 以植物性饲料为主, 配以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据观察, 家养雉鸡早晨比下午采食多, 早晨天刚亮和下午5
—6时, 是全天2次采食高峰; 夜间不吃食, 喜爱平静环境。
5.性情活泼, 善于奔走, 不善飞行 雉鸡喜爱游走觅食, 奔跑速度快, 高飞能力差, 只能短距离低飞, 而且不能持久。
6.叫声特殊 雉鸡在相互联络, 相互呼叫时常发出悦耳叫声。就像“柯—哆—啰”或“咯一克一咯”。当忽然受惊时, 则暴发出一个或系列尖锐“咯咯”声, 繁殖季节, 雄雉鸡在天刚亮时, 发出“克—多—多”欢喜清脆啼鸣声, 日间炎热时, 雄雌雉鸡不叫或极少呜叫 雉鸡繁育技术 — 繁殖特点
1.性成熟晚, 季节性产蛋 雉鸡生长到10月龄左右才达成性成熟, 并开始繁殪。雄雉鸡比雌雉鸡晚1个月性成熟。在自然环境中, 野生雉鸡繁殖期从每年2月份到6—7月份, 雉鸡产蛋量即达成整年产量90%以上。在人工养殖环境中, 产蛋期延长到9月份, 产蛋量也较野生雉鸡高。 人工驯化后雉鸡性成熟期可提前。美国七彩雉鸡4—5个月就可达成性成熟期。
2.配种 野生状态下雉鸡在繁殖季节以1雄配2—4雌组成相对稳定“婚配群”, 每年2—3月开始繁殖, 5—6月是繁殖高峰期, 7—8月逐步降低, 并停止。 人工养殖雉鸡要掌握适时放对配种。
3.产蛋 野生状态下, 雌雉鸡年产蛋2窝, 部分能产到3窝, 每窝15—20枚蛋。蛋壳色为浅橄榄黄色, 椭圆形, 蛋重24—28克, 纵径25—32.5毫米, 如第一窝蛋被毁坏, 雌雉鸡可补产第二窝蛋。 在产蛋期内, 雌雉鸡产蛋无规律性, 通常连产2天休息1天, 部分连产3天休息1天, 初产雌雉鸡隔天产1枚蛋较多, 天天产蛋时间集中在早晨9时至下午3时。 4.就巢性 野生雉鸡有就巢性, 通常在树丛、 草丛等隐蔽处营造一个简陋巢窝, 垫上枯草、 落叶及少许羽毛, 雌雉鸡在窝内产蛋、 孵化。在此期间, 躲避雄雉鸡, 假如被雄雉鸡发觉巢窝, 雄雉鸡会毁巢啄蛋。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要设置较隐蔽产蛋箱或草窝, 供雌雉鸡产蛋, 同时, 能够避免雄雉鸡毁蛋行为。 雉鸡繁育技术
— 繁殖技术
1.种雉鸡选择 建立优良种雉鸡群, 其前提条件是必需根据育种目标要求, 选择符合要求雌雄雉鸡组成种雉鸡群, 经过严格选择加上科学合理完善喂养管理, 使雌雄种雉鸡达成良好繁殖性能, 使其优良遗传潜力得以充足表现。
(1)依据体型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选择 所选择种雉鸡必需含有本品种显著特征, 发育良好, 体质健壮。 雌雉鸡: 体型大, 结构匀称, 发育良好, 活泼好动, 觅食力强, 头宽深适中, 颈长而细, 眼大灵活, 喙短而弯曲, 胸宽深而丰满, 背宽、 平、 长, 羽毛紧贴身体, 有光泽, 羽毛符合品种特征, 尾发达, 静止站立时尾不着地, 羽毛紧贴身体有光泽, 羽色符合品种特征。肛门清洁, 松弛而湿润, 腹部容积大, 两耻骨间和胸骨末端与耻骨之间距离均较宽, 产蛋量高, 产肉性能好。 雄雉鸡: 身体各部匀称, 发育良好, 脸鲜红色, 耳羽簇发达直立, 胸部宽深, 背宽而直, 颈粗, 羽毛华丽, 而符合本品种特征。雄性特征显著, 性欲旺盛, 两脚距
山鸡的饲养核心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