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doc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摘要: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优美的意境是需要情和景的交融, 山水画家通过山水缘物寄情,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并且与观者产生共鸣, 在山水画中体会到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在思想上得以感染,情感上以到升华。关键词:山水画;意境;诗意化;空白中国的山水画自古以来就不是单纯的描绘自然风景而已, 而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描绘和自身的主观感受去抒发情怀,表达一种精神上的美,意境上的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兴起,同时又是玄学兴起之时,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士大夫们避世归隐山林,崇尚老庄哲学,清谈玄学, 在山水去领悟玄趣, 这就使得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描摹和再现, 而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在他的《山水论》中也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只有将山水的外在形式与“道”相结合,才能在山水画中体会其“趣灵”。至此,奠定了中国山水画从古至今的一个基本倾向,使其内涵区别于其他的风景画。艺术来源于生活, 傅抱石先生在《谈艺》中指出:“意境根植在‘游’的土壤里。意境是从生活中酝酿而成。自然是美的。立意是把美的因素综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来,使之升华成更美满、更理想的境界。”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体验造就了人的眼界,所看到的事物景色就会有所不同,同时人与人之间本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 即使是面对同样的景色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不同的画者、不同的的地域所营造出的山水画意境就会有所不同, 或雄奇、或恬淡、或清雅、或蜿蜒逶丽、或亦真亦幻、或曲径通幽……正如唐末五代的荆浩生长在北方, 接触的是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 在他笔下山水画表现出的是巍峨的山川, 他的《匡庐图》在描绘了雄伟庐山的同时又有隐士过着牧歌式的生活, 在雄伟刚劲与寂寞幽静之间表现出了超脱世俗的空灵的意境之美。同时代的董源生活在南方, 由于南方的自然环境草木茂盛, 空气湿润, 山峦平缓连绵, 所以董源的山水画清淡仓润, 幽雅天真, 画面呈现出朦胧静谧的意境, 同时也表达出了他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此外, 不论是荆浩、董源, 还是历代山水画家, 他们的画中表现的对象和自然物象都不是按景相对的, 而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长期观察和主观情感有机结合后的表现, 正如唐代张?b 总结“物在灵府, 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在手。”如果没有对对象有深刻的观察和认识、思想情感上的热爱,就不可能表现出画的意境。山水画的意境美需要画家苦心营造, 但这并不单纯的只是画家单方面的感受, 它需要得到一种互动, 既是指画家和观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山水画家通过绘画的方式“缘物寄情”,在有限的画幅空间当中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营造出超脱世俗的氛围; 而观者既能够体会画面中的景致和意境,又能够透过画面延伸出一种无限的意境,从而使观者得以涤荡胸怀, 脱离一己之小我, 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在人们心中更是多了一份对自然山野、田园农家的渴望。画家以情观物的同时应当以德养志, 观察当地的文化地貌、风土人情, 多去理解一些人文性的事物, 那些单纯的风景画、空洞的题材是缺乏情趣的, 只有有故事性的、人文性的题材才能与观众有揉和性、共鸣性,才能打动人心。“诗情画意”是中国山水画表现意境的一个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