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主要乙类传染病的简单介绍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
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肝炎、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二、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
(一)级别组成(二)内容构成(三)主要特征
(四)存在的问题(五)对策及建议
全国各地区都在进行传染病应急演练
一、主要乙类传染病的简单介绍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
1. 概述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艾滋病治愈第一人
艾滋病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一)艾滋病
中国2000-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专项经费及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投入情况
1
2
艾滋病病毒应急预案
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健全组织领导;加强疫情报告
为保障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医院也应该制定有关应急预案。
多渠道、多方式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大众宣传教育活动。
加大艾滋病的预防投入
积极做好切断病源工作
加强政府领导和多部门协作。
建立完整的艾滋病初筛监测体系
对策及建议
1. 概述
非典型性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胸闷,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
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疫病危机,其中中国内地是重灾区。
疫情在我国传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疫情主要发生在粤港两地;2003年3月以后,疫情向全国扩散,其中尤以北京为烈。
图:病毒在侵入人体的过程
SARS病毒
(二)非典型性肺炎
医护人员中的非典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非典防治工作,制定预案。
工作原则
疫情监测和控制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政府负责,属地管理。
以专为主,专群结合。
积极准备,快速反应。
尊重科学,依法防治。
注重效益,降低成本。
疫情监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监测、医疗机构的疫情监测、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
疫情控制(社会综合防控、
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
消毒措施、医疗救治 、卫生监督)
2. 预案制定情况
做好医院的医疗准备工作
建立疫病防治通报机制
建立临床与防疫紧密结合的
应急工作模式
努力减低疫情负面影响
开展经验交流与合作研究
加快卫生领域合作进程
1
此外还完善疫情报告分析机制
2
5
4
3
7
6
黄杏初,中国首例报告SARS病人
时代杂志封面
1.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
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
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另
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据专家估计,我国有大约1.2亿人口长期携带乙
肝病毒,现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估计丙
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数为3800万,其中约50%携带病
毒。
(三) 病毒性肝炎
2. 预案制定情况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可设立监测与疫情处理、医疗救治、新闻宣传、社区防控、检查督导、物资保障等专业组。
常态监测、应急监测;向当地政府提出相应级别的预警建议,并由当地政府向社会公告预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甲肝疫情。
疫情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总结防控工作取得
的成绩、经验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今后的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监测、预警与报告
后期评估
注射疫苗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采取综台防治措施。要尽早发观、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3) 易感人群的保护(4)喝茶养肝护肝
甲型肝炎
戊型肝炎
乙型肝炎
以便粪为主要传播途径
以血液为主要传播途径
丙型肝炎
传染病应急预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