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食物中毒知识.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食物中毒一、食物中毒一般分类: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2 )有毒动植物中毒( 3 )化学性食物中毒( 4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二、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共同特点)? 食源性疾病: 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治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食物中毒发病共同特点: (1 )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 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2) 发病与食物有关, 病人有食用同一污染食物史; 流行波及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流行即告终止。中毒病人(3) 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4 )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原因和发病机理? 1、细菌性食物中毒: 指因摄入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病,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 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 病程断、恢复快、预后好、病死率低, 但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死亡率稍高,且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2 )发病季节性明显。以 5~ 10 月较多, 7~9 月尤易发生。(3 )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3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 (1) 牲畜屠宰时及畜肉在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易受到致病菌的污染。(2) 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 食品中充足的水分、适宜的 pH 及营养条件可使食物中的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3) 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熟, 或熟食又受到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的污染等, 使用后引起中毒。 4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 (1) 感染型: 病原菌随食物进入肠道, 在肠道内继续生长繁殖, 靠其侵袭力附着肠粘膜或侵入粘膜及粘膜下层,引起肠粘膜的充血,白细胞浸润, 水肿、渗出等炎性病理变化。某些病原菌进入粘膜固有层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病原菌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内毒素,内毒素可作为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亦可协同细菌作用于肠粘膜,而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2) 毒素型: 大多数细菌能产生外毒素, 尽管其分子量、结构和生物学性状不尽相同,但致病作用基本相似。由于外毒素刺激肠壁肠壁上皮细胞, 激活其腺甘酸环化酶,在活性腺甘酸酶的催化下,使细胞浆中的三磷酸腺苷脱去二分子磷酸。而成为环磷酸腺苷(a AMP ) ,a AMP 浓度升高可促进胞浆内蛋白质磷酸化过程并激活细胞有关系统, 改变细胞分泌功能,使 Cl -的分泌亢进, 并抑制肠壁上皮细胞对 Na + 和水的吸收, 导致腹泻。耐热肠毒素是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提高环磷酸鸟苷( cAMP )水平, 引起肠隐窝细胞分泌增强和绒毛顶部细胞吸收能力降低,从而引起腹泻。(3) 混合型: 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菌进入肠道, 除侵入粘膜引起肠粘膜的炎性反应外,还产生肠毒素引起急性胃肠道症状。这类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病菌对肠道的侵入及其产生的肠毒素的协同作用,因此,其发病机制为混合型。五、赤霉病麦食物中毒和霉变甘蔗中毒的主要产毒霉菌及其有毒成分、主要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 1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1) 主要产毒霉菌和有毒成分: 要产毒霉菌是镰刀菌菌种, 有毒成分为赤霉病麦毒素, 已鉴定的至少由 42种, 其中主要有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酮-X 、 T-2 毒素等。这一类毒素都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是镰刀菌产生的霉菌代谢产物。赤霉病麦毒素对热稳定,一般烹调方法并不能去毒。摄入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发病程度月严重。(2) 主要中毒表现: 赤霉病麦中毒潜伏期一般为十数分钟至半小时, 亦可延长至 2~4 小时,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昏、流涎、嗜睡、乏力,少数病人有发热、畏寒等症状一般一天左右了可自行消失,缓慢者一周左右,预后良好。个别重病例有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波动、四肢酸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 故有的地方称为“醉谷病”。一般患者不经治疗可自愈,呕吐严重者应进行补夜。(3) 预防措施: 预防赤霉病粮中毒的关键在于防止麦类、玉米等谷物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主要措施有:①制定粮食中赤霉病麦毒素的限量标准, 加强粮食卫生管理。②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病粒或毒素可用比重分离病粒或用稀释法使病粒的比例降低;由于毒素主要存在于表皮内,可用精碾法去除毒素。③加强田间和储藏期间的防霉措施,包括选用抗霉品种、

食物中毒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