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三)
LT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文化课教案
课程名称:高二历史 授课教师:刘金洁
课 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材
人教版选修一
授课时间
班级
芭10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等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归纳孝文帝改革内容,理解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了解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及民族融合等情况,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及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提高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新制度的创立和移风易俗、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迁都洛阳在改革中的地位;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情境创设法等
教学手段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文化课教案
课程名称:高二历史 授课教师:刘金洁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文化课教案
课程名称:高二历史 授课教师:刘金洁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导入:由《敕勒歌》等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或以历史长河漫游者的身份把学生带入历史场景,导入本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教师先结合图片地图等资料讲解魏晋南朝历史演变和时代特点,然后介绍改革背景。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东汉
隋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少数民族内迁示意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
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大融合时期。
北方战乱不断;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文化课教案
课程名称:高二历史 授课教师:刘金洁
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归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魏政权登上了历史舞台。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提问:北魏政权是什么民族建立的?
学生读书作答。继而读教材《嘎仙洞》图片,了解鲜卑拓拔部的崛起历史:发源于东北大兴安岭,魏晋之际迁到山西、内蒙一带,338年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前秦瓦解后,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圭
教师对冯太后作介绍,说明其出身汉族,“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富有决断。
孝文帝即位时,才刚四岁,所以前期改革实际是冯太后主持的,而孝文帝本人也是在冯太后的督促培养下长大的。
学生读大字了解冯太后对孝文帝在汉文化方面的精心培养。
学生读资料回放,回答问题:这段文献记载反映的是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思路引领:孝文帝在汉文化方面的高超造诣。使孝文帝认识到汉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汉文化敬佩仰慕,对比鲜卑现状,更加坚定改革决心,有利于参照汉族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
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前提: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基础:拓跋珪等人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必要性:社会矛盾的激化。由于北魏政权各种制度的欠缺,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