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管之道”及中国启示
应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的邀请,2007 年至2008 年,笔者在德国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国际领导能力培训的医院管理项目。除了学习先进的医院管理理论知识外,笔者通过在欧洲最大的医院——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Charite 医学中心的实习,对德国医院的管理体制感受颇深。
趋势:医院减少、住院日缩短
整个德国共有2139 家医院,523824 张病床,其中绝大多数是全科和急诊医院,约1900 家,床位数49 万;特殊医院如精神病医院约270 家,床位数3 万多。不同类型的医院中,三分之一医院是政府、公共团体和社会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创办的公立医院,其病床数占德国总病床数54%,在其医疗服务中占主导地位;三分之一医院是宗教慈善团体或各种基金会捐款创办的非营利性医院,病床数占总床位数的38% ;三分之一是由私人独资或合资创办的营利性医院,病床数占总床位数的8%。
目前德国医院的趋势是:医院总数和床位数逐渐减少,私人医院比例不断增加,平均住院日缩短。全德共有医生306000 名, 名, 张, 天,病床使用率 %。
高质量的医院管理与其健全的保险制度密不可分,德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医疗保险的国家之一。德国卫生保障体制以法定健康保险(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SHI) 为基础, 始于1883 年,特点是法定医疗保险的税款配置制度和私人医疗保险的资本抵补制度平行存在。所有从业人员,当收入低于法律规定的收入水平,必须选择法定医疗保险,笔者一行作为外国人员在德高于保险义务范围,则可选择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收入高者多缴,享受的保险服务范围也更广。德国法律规定:有工作单位的,单位负责支付一半,没有工作单位的,国家负责支付一半;其余部分个人支付。
在德国8250 万人口中,91% 的人群参加法定健康保险:包括一般健康保险(AOK)、企业健康保险(BKK)、自主手工业同业公会健康保险(IKK)及意外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和长期护理基金等;% 的人群参加私人健康保险;% 的人群(军人和警察等)享受免费医疗。一个已参加保险的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个人不用考虑费用问题,只需医院与医保公司联系医疗费用的有关事宜即可。由于德国医疗保险公司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医师没有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利益驱动,即会在短时间内安排各种检查、治疗,使得患者能够早日出院,平均住院日也因此而缩短。
医管之道:“双重补偿”与“和谐医患”
德国医院的管理很有特色。首先,在医疗服务合同的签订方面,医院协会代表医院与疾病基金会就服务价格、服务数量和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进行谈判,确定医疗服务的提供数量、效率标准及医务人员数量和质量等保证措施。其次,采取补偿机制、支付制度等相结合的办法。补偿机制采用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各有其补偿来源的“双重补偿”方法,只要是列入政府医院发展规划中的医院,均接受财政补助和签订社会健康保险合同;支付制度则结合医院实际运行情况:若医院提供的服务量与预期估算相符,就保持原有的预算不变;如果高于预期数量,按较低的比例对医院进行额外补偿
德国医管之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