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结课论文建筑· 园林·诗——从苏州园林谈起建筑学院 2005 级城市规划甲班学号: 3005206080 张璐建筑·园林·诗——从苏州园林谈起有人说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有声的画,有形的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她有着“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巧妙艺术构思与设计手法。乾隆有诗云“山无曲折不致灵,水无波澜不致清,室无高低不致情”。的确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他错落有致、婉转低回的意境彰显着她的优美与迷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既有皇家宫苑的高贵与气派,又不失私家园林的优雅与闲适。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诗一般含蓄而又悠扬的苏州园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 200 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拙政园西部有一高轩,姚起孟写有隶书的题额:“与谁同坐轩”,其语出自苏东坡词《点绛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拙政园的留听阁,阁前有平台,两面临池,池中植荷, 阁名取唐代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残荷、雨声渲染了带有伤感的感情色彩,颇有感染力。苏州园林是具有“三绝诗书画”的士大夫们所“写”的“地上之文章”。内涵意蕴上都浸透着中华文人的主体情致,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优游倘佯其间,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穿行于桃源阡陌,能感受到骚韵、禅味、玄理,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感慨隐忧。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语道破,造园正如作诗,从诗文中可领悟造园之法,而园林又能引起人的诗兴。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
建筑·园林·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