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纪念新文化运动 100 周年有感邵晟东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一般都认为是在 1915 年, 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 而其结束时间, 则说法不一, 但大都认为是在 192 0 年代。如果把新文化运动定义为一种特指的社会运动, 那么为之确定起止时间是无可非议的, 而且各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 要想全面、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 则必须把新文化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的全过程( 不妨称之为广义的新文化运动) 纳入视野, 并考察其历史背景。新文化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催生了中国第一批向西方学习的人。他们及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在中国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 西方的强大与其技术、科学、经济、制度等文化因素有关,并开始学习、引进。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更多的人觉醒,以致希望革故鼎新的力量敢于尝试改变政治制度。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大批希望革新者转向革命,终于导致清王朝的覆灭。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新思想、新文化日益增强的巨大作用。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康庄大道。新旧势力的斗争日趋严重, 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终于触发了颇有声势的新文化运动,渐进的成长变为突进的狂飙。 1917 年, 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 使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迅猛发展, 为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已经十分突出。 1920 年代中后期, 军事和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北伐战争和国民政府成为关注焦点,新文化运动逐渐失去了势头。不过,从那时直到现在,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实际上, 近现代以来, 所有历史事件背后, 都可以看到文化因素的巨大影响;而且不难发现,新文化的影响力在增强。二、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和局限新文化运动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垄断地位,引进了新的文化因素, 为各种文化共存开拓了空间。但是, 在新文化自身的建设方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则存在不少问题, 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当年所提倡的科学、民主、新道德和新文学而言,在科学和新文学方面成就比较大,而在民主和新道德方面则问题比较多。在提倡科学方面,新文化运动最为成功。尽管至今仍有极少数人持反智主义态度, 认为科学是“奇技淫巧”, 弊大于利; 尽管至今有科学素养的人比例还不很高,但总体而言,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 科学知识得到迅速传播,科学精神很快取得优势,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从新式学校及其包含大量科学知识的教材迅速普及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提倡新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也非常成功。新文学很快就风行天下, 同时白话文几乎彻底取代了文言文, 成为一切书面表达的工具。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后来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在民主方面, 情况很复杂。辛亥革命胜利以后, 民主制度的运作很不顺利。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 在知识阶层激发了强烈的民主诉求。然而,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民主未能成功。就连以实现宪政为目标的国民党, 后来也开始积极宣扬“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 搞起了实际上的一党独裁。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诉求始终只是一种“诉求”, 未能获得实际上的成就。甚至直到今天, 民主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严峻问题。在道德领域,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的批判,产生了可观的效果, 但是在新道德的建设方面, 却不能算很成功。三从四德、愚忠愚孝是臭了, 可新道德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却存在巨大的争议。回顾 100 年来的历史, 不得不承认, 道德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人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新文化运动存在的问题, 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历史条件的限制, 二是局中人的浮躁情绪。如果运动的引领者们能更清醒地认识当时的历史条件, 克服自身的浮躁情绪, 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问题, 结果应该会更好。不过, 历史毕竟已成为历史, 我们不应苛求前人。我们今天回顾以往的经验教训, 不是为了批评前人, 而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做得更好。三、浮躁情绪的影响西方的冲击,使许多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形势的严峻, 加上急于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情,导致了广泛存在的浮躁情绪。最初,许多人注意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更重要的是制度, 是文化。这显然是很大的进步。但是,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人过于简单地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 甚至归咎于孔子个人。他们认为批判了传统文化, 打倒了“孔家店”, 用先进的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中国就会好起来。他们着重于批判传统文化的阴暗面, 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其优秀成分。他们积极宣扬西方的光明面, 却似乎忘了或不知道西方的糟粕和黑暗。这样的批判可以轰动一时, 却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我们今天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在提倡民主方面,
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