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吴文化对我的影响.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通过《吴文化》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这门课也对我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对吴地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系 统的认识与体会。吴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自泰伯立国以来,吴 国二十一世、二十五位君王,至夫差失国,时历六百多年的古吴 春秋。从荒芜地带,变成美丽富饶的江南;吴国从小到大,发展 到争霸中原的强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吴人辉煌业绩,而且 有季札至贤延陵高风。但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夫差被胜利冲昏 头脑,迷于酒色,轻信奸细,陷害忠臣,致使失国。在这之中我 对泰伯的“至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份:著名教育家张其旳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 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 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源先进文化 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
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成这样几点:
1. 厚德载物的和谐性。
泰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名邦” 赞誉。厚德载物作
为吴文化核心的道德内容,成了立身之本。从远古的泰伯到明代 的东林党,从近代工商望族到当代的华西村,无锡在社会诸方面 的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尚德和谐理念。
2. 兼容并蓄的开放性。
吴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 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中原文化的 引入吸收,显现了其包容性。临海型的地理区位,也使吴地很早 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磨合带。
3. 经世致用的务实性。
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吴地发达的工商业。工商的发展,带 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经世致用在近
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 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无锡荣氏兄弟即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四•开拓进取的创造性。
泰伯在荆野之地,开拓建起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 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 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及至当代,乡镇工业的异军突 起,无不显示其创造性。
5. 崇文重教的学理性。
吴地文化发达,积淀深厚。大约东汉以后,形成了重文风 尚,藏书、读书、教书的风气盛行,至明清则大盛。吴地崇学重 教,人才辈出。古代苏、锡、常以及杭、嘉、湖等地,进士、状 元等联袂而出。在现代,则成为教授之乡、科学家摇篮,国学大 师、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等批次产生, 成为一方充盈着学理性的文化土壤。
6. 道济天下的爱国性。
吴文化中洋溢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顾炎武"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天下情怀,积淀起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 责任意识。
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三千多年前,泰伯、 仲雍两兄弟为遂父志、同心结伴,别姬易吴,三让周姬天下,从 歧山周原出发,路遥遥,川条条,翻山涉水,披荆斩棘,不远数 千公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他俩在这里以棚为窝,断发 纹身,随乡入俗,与"土著”人打成一片,开荒立国。共同奋斗 了半个世纪,变荒芜为良田,变穷为富,变小为大,变落后为先 进。所创业迹,有目共睹,千口皆碑,留下了不可埋没的丰功伟 绩。时过百多年,圣人孔子看到泰伯的丰功伟业之后, 感动至极,
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天得而 称焉。”这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让,谓之至德,老百姓心服口服
完全赞成如此盛赞。中》中,把
《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赞为世家第一。东汉吴郡太 守糜豹,在吴如胜首创吴氏宗谱序言中赞泰伯: “德与天地同其
高厚,名与日月同其光明”。后来又有人赞云:“德让两家天下, 功辟万古江南”。这就是历史和人们对泰伯至德精神的赞颂和评 价。评价的高度,达到绝无仅有,天高仰止。
那么到底何谓泰伯精神?
泰伯的至德精神,可概括为“谦让开拓”四个字。泰伯之让 避免了统治者内部一场流血或不流血的权力斗争,对周部落、对 百姓有好处,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由于泰伯之让,季历莅政, 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以后才有武王灭纣而统一天下,开创 了周朝八百余年的历史。无怪明初建文帝在泰伯墓地感慨地说: "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米药能 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 遗笑句吴至德邦。”史志记载,人们把太伯之让,称为“南国高 风”,把后来季札之让称为"延陵

吴文化对我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