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都的秋》的韵味
王金秀
【摘要】《故都的秋》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北平秋天如画的景致。不管是语言还是画面都充满了韵味。文中清、静、悲凉的意境既与作者的悲秋情结有关,更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关。表面写秋景,实则哀自身韶华逝去,叹国家凋零。读来回味悠长,韵味隽永。
【关键词】故都的秋 韵味
A 2095-3089(2018)29-0263-02
韵味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它要求的是一方面能够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格调风度而不在其外在的模拟和形似,另一方面则要传达审美主体的人生理想和情趣感受。《故都的秋》就是体现这种韵味的好作品。
一、秋景如画韵味十足
郁达夫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散文里便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让自己的散文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故都的秋》里描绘的北平秋天的景致就如一幅素淡典雅的大水墨画,这幅水墨画中最能体现出故都之秋韵味的是这几种事物。
秋日里不乏绚丽娇艳,香气浓郁的花儿,作者却选择了最平常最不起眼的牵牛花。且没有着过多的笔墨,只寥寥几笔写到:“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读完之后,闭上眼睛,我们能想象出在碧绿天色的映衬下,在驯鸽的飞声中,在一丝一丝的阳光里,蓝色的牵牛花的存在为这幅秋景图平添的许多淡雅的情调。
北方的果树在秋天里是一道奇景,而这奇景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枣树。一棵棵枣树,它们对生长的环境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都有它们的身影。枣子成熟到八九分的时候,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和着柿子的淡黄色,葡萄的淡紫色,为这北国的秋景图抹上些许淡雅的色彩,虽不绚丽却余韵无穷。
这秋景图里,我以为最有味道的当属对人的描写。最普通的都市闲人,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在雨后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和熟人感叹着一层秋雨一层凉。这人情风味蕴含着十足的故都色彩,悠闲、又有些落寞。最普通的老北京人就是这样子的吧。打动人心往往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描写。作者用最普通的人,最平凡的花,最常见的树描绘出了一幅画面感十足的秋景图,韵味十足。
二、秋语如诗韵味独特
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却能读出诗意之美。萦绕其中的韵律和修辞的妙用是主要的原因。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说:“在散文里,那种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若不以音律的死律而讲,专指广义的自然韵律……却也可以有;因为四季的来复,阴阳的配合……无一不合于自然的韵律的。”作者写此文正是体现着他的这种艺术主张。看看课文中对秋风秋雨的描写:
“还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系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自然的韵律和节奏融化在平静细腻的描绘中。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这便是自然界最美一种韵律。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本文的语言显得灵动俊逸。①、对比:文章开篇就用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描绘出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截然不同的秋色、秋味。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浓浓的思念之情。②
浅析《故都的秋》的韵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