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靠实践激活-心得体会
思想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内容则是客观的,是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主观、客观有界,形式、内容存别,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在于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不可分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唯有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才有思想的诞生;唯有形式与内容的融会贯通,方有思想体系的呈现。
那么,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是自然发生的吗?形式与内容的融会贯通是自发实现的吗?不是的。尽管有需要也有要求,但主观形式或客观内容各方,都不具有向对方靠近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不具备合理接纳对方并由以提升自身的必要能力。如果二者互不搭界、天各一方,结果就是:主观形式瞬即归结为无、归为于空,成为空洞无物,成为空泛无用的东西了;客观内容则如自在之物,是“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思想产生的,即便是徒有其名的思想也不复存在。
显然,在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之间,需要一个中介,需要一种力量。这一中介力量,就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进入到主观的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正是这样的品格,使它能够联通人的活动与现实环境、融会人的思维与客观情势,诚如马克思所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到底,只有实践也唯有实践,能够促成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联统,能够达至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完成二者融会贯通的使命。实践成就思想,思想靠实践激活。
首先,实践将现实存在引入思维过程,激活了思想的客观内容,筑牢了思想的坚实根基。
未进入到认识范围内的现实存在物,是完全自在的、独立的。在黑格尔看来,它只是“有”,“有、纯有,——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它只与自身相同。马克思则认为这“对人来说也是无”,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两位辩证法大师分别用“有”和“无”来界说外在于人、外在于认识的客观对象,是多么高超又是多么协和的见解啊!的确,大如浩瀚宇宙中的星球,小至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假若与人完全隔绝,就不会成为人的认识对象。思想的内容来自现实存在,但现实存在却不会自动跑到思想视域之中,即便思想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可这并非思想一厢情愿的事情。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毛泽东这句浅显易懂的话,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梨子不是看上去好吃,而是尝一尝才能够确认好吃。对于外在的客观事物,我们必须去感知它、去接近它,去了解它的样貌、去把握它的运行,甚至要参与其中、深入到内里去详察。这就是去行动、去实践的过程。对于思想而言,要把现实存在作为认识对象纳入思维之中,要透彻掌握其要素结构与内在关联,必须通过实践、依靠实践,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作为思想之客观内容来源的现实存在,也是因为实践在其身上打上人的烙印、打上文化的烙印、打上主观意志的烙印,才由“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实践使现实存在不再与我无关,而是以无比丰富、有血有肉的鲜活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践将现实存在之中蕴藏的厚重内涵与丰富内容输入到认识之中,将自身在推进过程中获得的真切感知与可贵经验奉献给理性思维,直接促成主观认识实现了由外在到内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提
思想靠实践激活-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