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明代王守仁教育思想
一、历史评价
★“真三不朽〞
中国历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一、历史评价
“立功〞——
兵部主事-县知事-御史-南赣巡抚-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复任总督两广军事
——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
一、历史评价
“立言〞——“陆王心学〞“陆王学派〞
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开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理学。
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蒋介石等,名扬海外。
其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俯首拜阳明〞的腰牌。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
一、生平
“立德〞——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正德三年(1508)37岁的阳明在龙场悟道——这是王守仁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而且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思想性事件。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人的天性
◇王守仁的“志〞
●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云 -王守仁 -王阳明
●10岁时,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应和作诗。
●11、12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
科举?做圣贤!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金山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萧吹彻洞龙眠。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假设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心性
静寂
物事
文字
黄宗羲云:“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M].上海:中华书局,1985:181.〕
阳明弟子王畿总结师门三种入悟教法云:“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荡愈凝寂,始为彻悟。〞 〔[M].上海:中华书局,1985:253.〕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正德三年(1508)三月,阳明抵达龙场。当即面对五大苦难:
环境艰险;
居无定所;
生活无着;
疾病缠身;
官吏迫害。
“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阳明依次采取了最为本真的五大人生态度,即承受、承受、忍受、抗争和超克。
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一切有无、爱憎、善恶、是非、名利、贵贱、得失、荣辱,总之一切的一切,对阳明来说都无所谓了,“盖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身之外! 〞至于是,惟生死一念尚存于心,而后如大梦之醒,必须刻期证道,超克生死,使自己的身心不再流浪!于是阳明“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龙场悟道〞(哲学社会科学版) )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德国存在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认为,大病、生死是人实存的 “临界境况〞或 “边缘处境〞。(“龙场悟道〞(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七章明代王守仁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