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正”人才
缙云县新建中学 杨迎春
从教已有十几年了,每届总会遇到三两个这样的学生:大错没有,可身上小毛病特别多,诸如上课说话、迟到、不认真做作业、值日拖拉、与同学吵嘴,总是钻空子惹点儿事,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
小峰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当时班中颇为“有名”的人物,不穿校服,不戴校牌,迟到早退,上课说话,自习吃零售,拖欠作业,成绩很差,还常常闯祸闹事……人送外号“自由神”。我多次批评他,毫无效果,同学都避而远之,他反而乐得整日特立独行、逍遥自在。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小峰除了批评就是限制,他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他虽然调皮好动,但就没有一点儿优点吗?对他的教育,我该如何入手呢?
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丹麦有一们警察在大街上巡逻时,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过,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不禁愣住了:天哪,这人骑车的速度和汽车一样快!于是他拦住车手——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告诉他违规了。学生说他叫斯卡代尔,并说出了学校、住址以及超速的原因——赶着去考试。警察笑了笑说:“你先去考试吧。”不久,学校收到一封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愿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着一线警察测定的速度卡。4年以后,斯卡代尔获得丹麦自行车比赛冠军,后来又获得奥运会冠军。
试想,对于一名违反交通规则的学生,警察完全可以对他罚款,通知家长及学校,或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但这位警察没这么做,反而放行,因为他从这超速中发现了这个孩子的特长,把他推荐给自行车俱乐部,从而就产生了一位奥运会冠军。那么,我呢?作为教师,在面对犯错的学生时,能否学学那位警察呢?努力寻找适合的教育契机,一反常态,用放大镜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奖励,其效果也是相当于对不良行为的强有力批评,这比简单的批评要好得多。想到这些,我有了解决这个“小麻烦”的方向和思路。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课间,有学生跑来,气喘吁吁地说:“老师,小峰和三班同学打架呢。”我急匆匆地赶到出事地点——我们班的公共场地,围观的学生看见了,都散开了,只剩下他和他。小峰瞪着眼睛,气势汹汹。我见没什么大事,就对小峰说:
“跟我到办公室一趟。”到了办公室,他还是怒气冲天。我想:如果这时要批评他一句,也许他有十句等着呢。不如了解情况始末再说。于是先放他在办公室冷静,我则走出教室,找了一些“目击者”谈话,才得知:今天轮到他扫公区,所以他特别留意经过公区的同学,刚好那位三班的同学随手扔了一零食袋在地上,他看见了让其捡掉,可能语气比较强硬,那三班的同学没有接受,于是两人就吵起来了……原来如此啊。
再次返回办公室时,小峰已经平静了许多,我开口了:“小峰,老师首先要感谢你,代表全班同学。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像你一样,认真负责班级公区的卫生,那么我们班在三项竞赛中定能次次拿到红旗了。”我分明感到他把身子挺了挺,敌视的目光慢慢消失。我又笑着问:“你怎么会想到在公区‘盯梢’呢?”“因为同学们扫地都很认真,也很干净,可是一到学生会劳动部成员检查时就会有扣分情况出现,我留意了一下,主要是因为其他班同学去超市回来就把垃圾扔在那里了……”他很快回答。“那岂不是要老在那里看着了吗?”我又问。“那也不用,一般下课时间较短,同学们到超市大多会抽课间
反弹琵琶正人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