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doc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1 / 4
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 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 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 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
古人物联系起来, 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即
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 体味到
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风流人物”,指出色
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
“人道貌岸然是”意谓“据人们讲” 。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
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
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 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
“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
1
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4 / 4
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 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 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 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 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谨 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 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 “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 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 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 方能使东吴保
诗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