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美学观比较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37页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古代希腊的“求知”哲学
(二)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
(三)古代希腊的“和谐论”美学
(四)“中和论”美学与“和谐论”美学的区别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37页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是一种人学,是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之学。所谓审美就是人与对象之间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在这一点上中西都是共同的。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西之间的美学在具有共同性的前提下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37页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古代希腊的“求知”哲学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37页
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思想是一种“中和论”,强调“天人之际”的宏观的关系,就是镌刻在孔庙门楣上的“中和位育”。
西方古代希腊则强调物体自身的比例、对称与“黄金分割”。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37页
(二)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
因此,将“中和论”作为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思想,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并对中国古代其它美学观念具有指导与渗透的作用。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37页
第一,“保合大和”之自然生态之美。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与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儒家和道家“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正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表达的是对“农的渴望和灵感”,追求天人相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周易》将之表述为“保合大和,乃利贞”(《周易·乾·彖》)。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37页
这里所谓的“大和”即“中和”,“贞”乃“事之干也”。农事之目的即为丰收,而《周易》认为,只有“保合大和”,才能“利贞”,使天人相合,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礼记·中庸》强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使万物化育生长,这是最理想的“中和”之美的境界,也就是《周易·坤·文言》所说的“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在《周易》中,象征着“万物育焉”的“致中和”状态的是泰卦。泰卦卦象乾下坤上,象征着天地之气的交通往来。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37页
《周易·泰》卦辞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小往大来”即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如此才能使天地之气交通往来,以生成化育万物,吉祥亨通。正如泰卦彖辞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周易·泰·彖》)。与此相反的是否卦,否卦卦象坤下乾上,意味着天地阴阳之气无法交通和合,则生机全无,万物无法生成发育,所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否·彖》)。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37页
这种“保合大和”、“中和位育”的天人之和、风调雨顺的自然生态之美成为“中和美”的主要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反映了内陆国家农业社会审美要求的自然生态之美。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37页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精选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