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激发中国孩子“太空梦”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 当“太空教师”王亚平从300多公里外的天宫一号向地面上的师生招手问好时,10岁的张亮(化名)正用蜡笔画一枚彩色的火箭。
“星星……月亮……我要坐火箭……飞到……飞到天上去。”他指着自己的新作品说。
张亮是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一名智障学生。在这里上学的是100多名患有自闭症、先天愚型等智力障碍的学生。20日上午,3名航天员在太空课堂一亮相,这些平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兴奋地鼓起掌来。
当航天员聂海胜表演“高难度动作”悬空打坐时,坐在前排的学生于小同(化名)忍不住抢答起来:“失重!这是失重!”虽然患有自闭症的他学习理解能力不及普通孩子,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让他讲起神舟十号头头是道。
看到兴奋处,于小同拿起桌上的模型一边拆卸一边向同学演示:“点火,程序转弯,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抛整流罩,船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打开太阳能帆板……”清晰的讲解让人忘记他有智力障碍的问题。
培智中心学校老师张旖旎说,学校里有很多像于小同这样喜爱科学的孩子。他们有的喜欢航模,有的爱讲科学故事,有的爱看科普书,自然科学知识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接触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在雪域高原,太空授课好像打开了孩子们的“问号舱”——“太空会不会像西藏高海拔地区一样,水烧到七八十摄氏度就开了?”“冬虫夏草在太空能生长吗?”“太空像西藏一样缺氧吗?”“在西藏发射宇宙飞船会不会更快?”
拉萨中学高一学生仁增晋美多吉是班里的物理尖子生。“看到航天员用水珠演示的失重,尤其是展示回收漂浮水滴的画面,特别神奇。”这次太空授课让他更加坚定了当物理学家的梦想。
和仁增晋美多吉不同,物理课总是让仁青桑姆头疼。牛顿定律、加速度、失重这些名词对她而言很抽象,平时老师讲课时说“同学们想象一下”,她感觉就像做梦。
“这次亲眼看到太空中的失重现象,感觉不那么抽象了。航天员就像会轻功一样的武林高手,身轻如燕,太厉害了!我要向仁增晋美多吉请教,学好物理。”说话间,她的眼睛从未离开电视画面。
然而,在距离北京330多公里的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巫岚镇张家沟村,在村小学上学的孩子们就没他们那么幸运了。由于学校没有电视机,全校18名学生无法像中国6000多万其他学生那样收看太空授课的电视直播。
“别说显微镜、望远镜,就是最普通的体育器材都没有。”学校唯一的老师兼校长苑德明说。
57岁的苑德明同时教14名一年级学生和
太空授课激发中国孩子“太空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